深圳前海獲國務院批復實行先行先試的政策,從7月初至今已百日,曾經的公募基金“一哥”王亞偉在前海復出,前海獲批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兩則消息,讓前海再次成為被關注的焦點。
前海管理局經營發展處處長、新聞發言人王錦俠今日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前海此前獲批的相關金融政策年底前將形成方案,并正式落地,前海也將成為許多金融機構、金融人才發展的最好平臺;目前前海已有119家企業獲批入區,其中60家企業完成了注冊;年內,僅有15平方公里的前海還將正式出讓土地。
金融政策年內落地
“年底前,主要的金融政策應該都能落地。”王錦俠說。
根據國務院的批復,金融方面將支持設立在前海的銀行機構發放境外項目人民幣貸款,積極研究香港銀行機構對設立在前海的企業或項目發放人民幣貸款。支持在前海注冊、符合條件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在國務院批準的額度范圍內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用于支持前海開發建設。支持設立前海股權投資母基金。
王錦俠透露,在前海注冊企業和金融機構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的方案,以及前海股權母基金的方案都已經相對穩定、成熟。相關方案均需要相關部委批準后才可實施,深港兩地跨境貸款的暫行辦法需要經過央行批準后開始實施,而備受關注的前海股權投資母基金也將在政策發布后開始甄選投資管理人。
已有119家企業入區
王亞偉的深圳千合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日前入駐前海,在基金業內引起轟動,但在前海管理局看來,這僅是獲批入住前海的上百家企業之一。
此前,市場人士猜測,王亞偉此番入駐前海,看重的或許是前海的稅收優惠政策。據前海管理局權威人士介紹,企業進前海需過“三道關”:第一關是入區,即進入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企業應在產業方向上符合要求,還要在企業品質和項目品質方面符合要求;第二是企業是否能享受前海稅收優惠的政策關,即根據國務院批復,需符合產業準入目錄及優惠目錄的企業才能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第三關則是用地關。
前海管理局相關人士指出:雖不好猜測真正動機是什么,但王亞偉蟄伏5個月以后選擇前海,肯定不只是考慮稅收的問題。王錦俠認為,來前海注冊的企業主要是看好前海作為國家重點支持發展區域這個平臺,對于許多金融機構和金融人才而言,前海是一個最好的發展平臺。他還透露,截至目前,以有119家企業獲批入駐前海,完成注冊的有60家。前海產業準入目錄和前海產業優惠目錄則還在推進之中。
年內將有土地出讓
土地,這個前海最奢侈的資源,也將在年內啟動頗為嚴格的“出讓”程序。
天津濱海新區2200平方公里、上海浦東新區1200平方公里、廣州南沙新區800多平方公里、珠海橫琴新區106平方公里……正如前海管理局局長鄭宏杰所言,15平方公里的深圳前海可謂“彈丸之地”,而對有意在前海發展的企業來說,前海則是“寸土寸金”。
去年出臺的《深圳經濟特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條例》將草案中存在的“轉讓”這一土地利用方式隱去。該條例還新增規定:“確需采用出讓方式利用土地的,應當符合市政府規定的條件,經市政府批準,并向社會公示。出讓的具體條件由市政府另行制定。”深圳市人大法制委員會表示,為避免濫用,要嚴格控制土地轉讓。
上月,前海管理局副局長周子友透露,前海年底前將啟動一部分土地轉讓。今年7月,前海正式確定將構建“三區兩帶”格局,初步劃定22個開發單元。
王錦俠對記者表示,按照規劃,前海今年原則上將至少拿出22個單元中的5個單元,推進前海都市綜合體的建設。前海的開發模式、開發主體已經逐漸成熟,年底前將有土地能夠出讓。
至于土地出讓的對象,王錦俠透露,既有已入區的企業,也有未來將在前海設立總部的企業。“我們在用地方面的態度是既審慎,又積極。”他說。
獲批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
媒體近日披露,前海已在7月獲批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3年內將獲中央財政15億元的資金支持。王錦俠說,首先,作為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對于前海來講,重要的不是要錢,重要的是通過試驗,進而轉成示范,把試驗作用轉化成示范作用,促發新的服務產業、新的業態、新的領域、新的平臺,推動服務業的高端發展、創新發展和集聚發展。
事實上,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并非首次在前海實行,早在2010年,國家發改委就下發《關于開展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的通知》,37個地區成為首批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
王錦俠表示,中央財政資金的支持,將發揮“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引領服務業創新發展,對于前海來講,將用好用活這筆錢,引導企業搭建服務業發展的平臺,通過一系列的重大產業平臺,來支撐構件現代服務經濟的產業體系,力爭在“十二五 ”期間建立一個空間集約、要素積聚、創業集群、人才集中的現代服務產業體系,為國家探索服務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成功案例。
來源:證券時報網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