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在發酵中的區域經濟“蛋糕”,早已散發出誘人的香氣,引來各方關注。
10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推介國務院近日批復的《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由此,廣州南沙新區成為繼上海浦東、天津濱海等新區之后第6個國家級新區。10月15日,國家發改委正式對外全文發布了規劃細則,在財稅、金融土地、海洋以及對外開放方面均給予優惠政策。
當然,如此幸運的不僅僅是南沙。近來,多個地方的經濟發展規劃相繼獲得國家批復,區域規劃再次進入密集發布期。據中國廣播網消息,國務院日前批準新設立國家級新疆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另據新華社報道,國家發改委近日批準實施《黔中經濟區發展規劃》;另外,有消息稱《福建省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發展規劃》已獲國務院批準,近期將發布。
“多地區域發展規劃密集獲批表明國家對區域經濟規劃支持力度較大。現階段,中國宏觀經濟不景氣,而且呈現出粗放式發展,各地出臺經濟發展規劃將對經濟發展有一定引導作用,能產生聚集效應。各地政府在經濟區發展規劃批準后需要加大實行力度,同時避免造成過多的資源浪費。”中投顧問宏觀經濟研究員白朋鳴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
事實上,“十一五”以來,國家加大了制定和實施區域政策的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的區域戰略和規劃。參與眾多區域政策編制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恒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從“十一五”到現在出臺的區域規劃和相關的政策文件超過了70個,數量之多、密集程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區域規劃都在爭相主打“比較優勢”牌。區域政策的核心就在于把一刀切變為從各個地方的實際出發,發揮這個地方的比較優勢。以南沙新區為例來看,與其他新區相比,南沙新區定位于推進新型城市化建設、推進社會管理和科技體制創新、推進粵港澳合作等方面,這也是其未來發展的比較優勢所在。
在白朋鳴看來,近幾年國家級區域規劃比以往有明顯增加,這符合中國發展國情,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區域經濟規劃是一種進步的表現。但由于區域經濟建設剛剛起步,存在較多弊端。一方面,政府對區域經濟欠缺合理規劃,沒有遵循市場發展規律,導致資源浪費嚴重;另一方面,政府考慮到政績因素,會進行一定數量的重復建設。
不可否認,這些發展規劃對產業和城市的發展都有推動作用,但具體能否發揮作用還要看政策的落實情況以及產業和項目的支撐。“在發展規劃中,首先,對當地需要進行深入調研,然后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和布局產業及項目;其次,增強執行力度,執行力度的強弱是規劃是否能發揮作用的關鍵;最后,對產業及項目的發展有合理預算,使資源的利用最大化。”白朋鳴表示。
此外也有專家指出,當前各地區域規劃獲批的真正優勢,并非是單純的稅費減免等政策優惠,而是如何厘清政府與市場的行權邊界,緩解公權力越位、缺位、錯位等問題,促進政府職能的公共服務化轉型。
對此白朋鳴認為,在以前的產業園區建設中往往牽涉到以權謀私、中飽私囊等灰色地帶,國家級新區的發展將給政府帶來重大挑戰,厘清政府與市場的行權邊界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新區建設過程中,或將可以實現政府職能的公共服務化轉型,但是由于當前制度限制,轉型期將較漫長。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