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化和中國燃氣 15日發布的公告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歷經10個月之久的“中國燃氣收購戰”終以收購告吹,但轉為中石化與中燃氣牽手而畫上句號。這樣的結果似乎是一次“意料中”的意外。業內人士看好兩者從“敵對”轉為“聯姻”,但又對協議如何實施、實施效果持觀望態度。與此同時,城市燃氣行業版圖或出現變局,中石化借與中燃氣合作推進其建立天然氣下游分銷系統的戰略,也為其與中石油在下游市場分庭抗禮架設了支點。
“意料中”的意外
中石化聯手新奧能源收購中國燃氣“告吹”似已在市場意料之中。從去年12月發出要約,截至10月15日,已6度延期。今年3月,中國石化董事長傅成玉在公司2011年度業績會上明確表態,不會提高收購報價。多家證券機構也指出,中燃氣的股價已一定程度反映了收購告吹的可能性,收購終止在預期之內。
中國石油大學天然氣問題專家劉毅軍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全面收購“行不通”主要存在兩方面難度:一是反壟斷審查較難通過;二是激起了市場主體的反應,包括中燃氣自身以及相關市場主體的介入。“中石化從策略上來說是有誤判的。”
不過,中石化、中燃氣同日拋出的“聯姻方案”卻令市場有些意外。根據公告,雙方將組成合資公司,利用中燃氣的品牌、銷售渠道、城市燃氣管網條件以及中石化的天然氣上中游資源,共同拓展內地液化石油氣零售市場、車用及船舶加氣市場、發展城市燃氣項目以及省際天然氣管線及配套設施投資。此外,中燃氣董事會還同意中石化及中燃氣其他戰略股東認購中國燃氣股份,或以其他方式向中燃氣作出投資。
“轉而與中燃氣合作,是中石化較為可行的一個選擇,至少有所斬獲,為其進入天然氣下游分銷系統的戰略找到了現實途徑。”劉毅軍表示,“而對中燃氣而言,也需要有資源、有管道的公司配合其發展并進一步發揮其分銷網絡的作用,可謂獲益最大。”
不過,瑞信證券認為,中燃氣管理層未能交待合作細節及規模,且對于上述協議中國石化并非獨家授予中燃,實際影響仍有待觀察;雙方在汽車加氣站的合作盈利如何分攤、中石化會否把加油站資產注入中燃換取股權等詳情,目前也仍未清晰。但對新奧而言,終止收購對公司短期利潤有幫助,因為全面收購建議涉及的開支及限制存款,已對公司上半年業績構成負面影響。
“未來,石油公司想要收購較大的燃氣公司可能會比較困難,僅通過反壟斷審查這一項就不容易。上下游公司結盟,可能是未來燃氣行業的一個趨向。”劉毅軍稱。
兩大油企分庭抗禮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中石油的天然氣業務主要通過下屬三大公司昆侖能源、昆侖燃氣和昆侖天然氣利用展開。昆侖燃氣主營城市燃氣,昆侖能源主營液化天然氣LNG、壓縮天然氣CNG相關業務,而昆侖天然氣利用則以車用天然氣為主。
“目前,中石油在天然氣業務領域最占上風,戰略開展也比較成功。中石化過去沒有系統性布局,這種大范圍戰略性合作也是第一次。而中海油目前尚未形成跨多地區的下游業務。”劉毅軍認為,若此番中石化、中燃氣的合作能成功實施,加上煤制天然氣管道、LNG上岸等,可為中石化在天然氣下游領域與中石油分庭抗禮找到戰略支點。
目前,國內城市燃氣市場主要為“六大巨頭”割據:港華燃氣、昆侖燃氣、華潤燃氣、中國燃氣、北京燃氣和新奧燃氣 。其中,昆侖燃氣隸屬于中石油,已經在北京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運營100多個城市燃氣項目。此外,中石油還與北京燃氣分別持有北京天然氣管道公司60%和40%股權,向陜京1號、2號天然氣管道線沿線城市燃氣經銷商輸送天然氣。中國燃氣作為“六巨頭”中燃氣項目最多的企業,將為中石化挺進城市燃氣市場增添重要籌碼。
但劉毅軍也指出,城市燃氣行業上下游公司結盟的方式,盡管比通過收購形成上下游一體化寡頭的壟斷性有所弱化,但本質上依然會形成壟斷。“應謹防利用上游的壟斷抬高燃氣價格,否則天然氣價格市場化的實現也會遙遙無期。”他稱。
來源:中國證券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