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出版業將啟動“第二步改革”


    作者:陳漢辭    時間:2012-09-25





    120多家各類出版集團,49家在海內外上市的企業,中國出版行業改革已經成功邁出了第一步,接下來,將啟動第二步改革。

      23日,在北京舉行的2012年出版傳媒集團主要負責人座談會上,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表示:“經過十年的改革,經營性出版單位基本完成了轉企改制任務,但是內部經營管理機制還不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還沒完全建立起來,活力沒有完全激發出來。因此,我們要啟動第二步改革。”

      市場主體地位初步確立

      在完成轉企改制的基礎上,按照“三改一加強”的要求,繼續深化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繼續打造和培育一批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大型出版傳媒集團。

      2003年,21家新聞出版單位被列為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這拉開了中國出版體制改革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帷幕。

      從2004年的中國出版集團公司成立到至今120多家各類出版集團的組建,包括印刷、發行出版在內的經營性新聞出版單位轉企改制的任務基本完成——新型市場主體地位初步確立。

      但這一地位的初步確立在數字上的顯現卻值得思考。

      截至2011年底,全國出版、報刊和發行集團資產總額3680.1億元,占全國出版發行行業資產總額的73.4%;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94.6億元,占全國出版發行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的57.5%;實現利潤173.4億元,僅占全國出版發行行業利潤的43.2%。

      至于背后的原因,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除了國有企業本身所承擔的重任等一些客觀原因外,與出版集團主營業務模式未發生改變還是有所關聯的。

      《2011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顯示:去年,全國共出版圖書37萬種,較2010年增長12.5%,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全國出版、印刷和發行服務實現營業收入14568.6億元,較2010年增加2193.4億元,增長17.7%;實現增加值4021.6億元,同比增加518.3億元,增長14.8%。

      在數字閱讀的沖擊下,出版企業傳統業務依舊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

      打造可持續的盈利模式

      一位出版集團的負責人表示,與國內許多出版集團一樣,該集團目前主要的收入一是中小學的教輔市場,二是新華書店的零售,雖然這兩項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已由原先的90%多下降到了今年上半年的76%,但主要業務模式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但同時,也倍感數字化閱讀所帶來的壓力。”

      本報記者昨日的訪問中發現,一半的出版集團或多或少地都在與數字化閱讀融合,即便數字化閱讀并未帶來利潤,但那一定是未來的趨勢。

      “這些都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增強加快出版傳媒集團改革發展,我們改制為企業,但我們做的未必就是產業。”北京發行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湛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作為產業,一是需要可持續的盈利模式,二是核心競爭力,三為規模化發展。

      一位集團老總表示,假設教輔市場的政策有變,出版集團該如何應對?這并不是一個可持續的盈利模式,“我們在完成第一階段的改革后,接下來第二步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

      比如,法人治理的結構,改制后的集團還需健全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探索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明確所有者、經營者各自職責,形成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體現文化企業特點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與此同時,要積極推進股份制改造,通過引入其他行業大型國有企業作為戰略投資者,出版傳媒集團之間聯合重組、參股等方式進行股份制改造,實現股權的多元化。(陳漢辭)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