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正式發布的《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稱,要堅持按照市場化方向推進金融重點領域與關鍵環節改革,包括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等。其中,利率市場化改革要按照“放得開,形得成,調得了”的原則穩步推進。
業內權威專家表示,“十二五”時期,金融業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關鍵領域包括六方面: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外匯儲備經營管理、金融機構改革以及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這些領域已經進入改革攻堅的關鍵時期。
雖然這些領域的改革措施、改革進度不盡相同,但是其方向無一例外均指向了市場化,即減少政府對微觀金融活動的干預,充分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作為“十二五”時期承前啟后的重要一年,今年以來金融領域改革措施已經穩步出臺,體制改革得以進一步深化。這些改革措施包括,央行宣布將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浮動幅度由0.5%擴大至1%,匯率改革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人民幣開展與日元直接交易;央行宣布放寬銀行存款利率上限至1.1倍,放寬銀行貸款利率下限至0.7倍等。
《規劃》指出,要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發揮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的基準作用,擴大其在市場化產品中的應用。按照條件成熟程度,通過放開替代性金融產品價格等途徑,有序推進利率市場化。繼續完善中央銀行利率調控體系,引導金融機構不斷增強風險定價能力,確保利率市場化改革按照“放得開,形得成,調得了”的原則穩步推進。
與此同時,按照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原則,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同時,依照“突出重點、整體推進、順應市場、減少扭曲、積極探索、留有余地”的總體原則,進一步放寬跨境資本流動限制,健全資本流出流入均衡管理體制,穩妥有序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積極探索和拓展外匯儲備多層次使用渠道和方式,完善外匯儲備經營管理體制機制。
此外,繼續深化大型金融機構改革,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完善國有金融資產管理體制。堅持和深化國家開發銀行商業化改革,繼續推動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改革,促進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商業化轉型。繼續推動國有保險公司股份制改革。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支持民間資本參與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和小額貸款公司。
來源:上海證券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