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中國醫療衛生產業發展論壇上,北京市衛生局局長方來英表示,本市將探索建立聯合招標和價格談判機制,努力擠出不合理的價格水分。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醫藥事業國情調研組執行組長陳其廣向記者表示,目前醫改已漸入深水區,而藥價虛高和中國藥企生產能力總體過剩的局面卻未根本改觀,招標機構和醫藥企業價格談判合理機制的形成對于醫改能否真正成功、醫藥衛生事業能否可持續發展都具有深遠意義。
醫藥企業供過于求
藥品中標價格過高
陳其廣認為,公立醫院首先應考慮的是社會責任,是如何更好地承擔基本醫藥衛生服務,這種服務主要是社會公益性質的服務,而不是以追逐利潤為首要目的。因此“擠出水分”不但是兩個有上下游關系的行業之間的博弈,也是兩類不同經營目標和運行模式機構之間的博弈,難度不小。
“我國的醫藥企業長期產能過剩,供大于求,而醫院采購的中標藥品價格不少卻依然高于藥品的生產、管理成本加上有參照的合理利潤之和。”陳其廣表示,以往的藥品價格虛高,與商業回扣比例過高有直接關系。但到目前為止,中標價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和商業回扣究竟徹底劃清了界線沒有,還是一個值得認真探究的敏感問題。
醫藥分開
藥企仍存不正當競爭
衛生部8月27日在其網站上指出,公立醫院改革從以服務創新為重點的淺水區探索進入了醫藥分開為突破的體制機制改革深水區,將推出北京經驗供各地參考。北京市正嘗試用取消藥品醫院內加成、改革支付方式、創新服務管理等多種措施來“趟深水、過大河”。
醫藥分開,從醫院內部取消15%的藥價加成,從某種程度上有利于招標機構和藥企價格談判機制的形成,但還是要防止藥企給招標機構送紅包等不正當競爭。合理的價格談判機制的形成需要招標采購部門和藥企之間互相了解,和“摸底”的工作有直接關系。“在有的發達國家,藥品的價格是由醫療保險機構和藥企進行談判,談判結果是雙方利益制衡的產物。而在我國,商業性的保險機構市場份額較小、談判力量較弱,因此重擔就落到政府衛生部門身上。”陳其廣表示。
醫保財政支出壓力大
過剩藥品生產要淘汰
“最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全國總工會正在討論,‘社會保險法配套規章’中涉及醫保基金管理和個人繳納比例的問題。”參與制訂該內容的人士向媒體透露,“討論的問題重點是個人醫保繳納比例如何提高,以及醫療基金的覆蓋面將繼續擴大的問題。”
陳其廣表示, 隨著現在醫保種類的增加,參保人員覆蓋面的擴大,國家財政支付醫保的費用越來越高,迫切需要尋求和創建一套相對安全、有效而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醫藥衛生運行體制和機制。目前醫改逐漸進入深水區,藥品價格合理談判機制的形成,會對藥品生產領域的企業結構、產品結構,對醫保所需負擔的藥品使用結構都產生進行調整的壓力,從而有可能把過剩的生產能力逐漸減除掉,進入到一個相對平衡的供求關系狀態。一旦做好了這項工作,就會極大地有利于消除藥企以商業賄賂手段求生存謀發展、傷及醫保體系尤其是民眾健康的隱患。
但是,陳其廣指出,政府分擔醫保支出的財政壓力不斷加大的問題也很值得關注,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方法就是首先在技術上尋求一個安全、有效同時經濟上又合理的醫藥治療技術方法。因為往往是技術方法決定經濟成本。合理藥品價格談判機制的形成,應該考慮有利于技術上簡捷、方便、實惠的醫藥方法的普及應用。
來源:北京商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