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廣東先行


    時間:2012-09-12





    11日,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啟動暨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揭牌儀式在廣州聯合交易園區舉行。

      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朱小丹出席儀式并宣布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啟動。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為廣東省碳排放權一級市場正式啟動鳴鑼。

      粵全面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

      作為全國首批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的省市,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啟動意味著廣東碳排放權交易機制設計上有了實際進展,碳排放權的總量確定、企業初始配額分配和交易機制等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建立碳市場是一項需要長期持續推進的任務,必須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穩定,摸清碳交易規律。”解振華在啟動儀式上強調,國家發改委將支持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和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建設。

      “廣東要把碳排放權市場交易與本省節能降碳的目標結合起來,在嚴格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的同時,積極利用市場機制,拓寬資金籌集渠道,進一步降低節能減排的成本;要合理確定重點行業、企業的排放配額,對參與交易的單位確定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夯實碳排放權交易的基礎。”

      廣東省常務副省長徐少華致辭表示,在廣東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關鍵階段,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并正式成立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對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特別是推動我省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九大行業827家企業納入“控排”范圍

      碳交易在10年前被認為是“買賣空氣”,如今卻成為全球降低企業碳排放的一個有效市場手段,而廣東是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省份中第一個啟動試點的省,其碳交易門檻標準的制定,顯然具有極強的示范性和導向性。

      在界定碳排放交易主體方面,廣東以碳排放量劃定了范圍,“排放1萬噸二氧化碳或耗能5000噸標準煤以上的企業,納入報告范圍;排放2萬噸二氧化碳或耗能1萬噸標準煤以上的企業,納入碳排放交易主體。”預計第一階段將涉及三四百家重點耗能企業,主要涉及電力、水泥、鋼鐵、陶瓷、石化、紡織、有色、塑料、造紙等九大行業,下一步還將考慮納入交通、建筑行業。

      根據廣東省統計局提供的有關情況, 2010年廣東可納入“報告企業”范圍的工業企業共1851家,其中,可納入“控排企業”范圍的工業企業共827家,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為11067.8萬噸標準煤,約占全省能源消費量的42%,約占全省工業能源消費量的62.7%。

      啟動儀式上記者了解到,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第一期著重在部分重點行業開展建立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的試點。

      “廣東推進碳交易試點工作要進一步體現地區發展的特點,通過開展試點工作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一是要結合節能減排的實際,與完成約束性目標緊密結合;二是盡可能覆蓋相關的行業和領域;三是科學合理地分配碳排放配額。”解振華在會上多次強調。

      市場機制下推動能源結構轉型

      有專家擔憂,在經濟增速整體放緩的大形勢下,如果參加碳排放交易給企業增加了太大的成本,會打擊企業參加碳排放交易的積極性。

      廣州市低碳產業協會創會理事姜喜誠認為,參加碳排放交易肯定會給企業增加一些成本,“從某種意義上講,對于高能耗企業,甚至是雪上加霜的,它們的技術水平很低;但是那些高科技企業、節能環保的企業會有利益。”

      廣東亞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毛望城明確表示,節能減排并不會加重企業的負擔。

      毛望城介紹,廣東亞仿是節能減碳的技術承擔單位,為廣東省一些重點的能耗、排碳企業做節能減碳服務,“我們現在采取的模式是,與專門的資金提供方,像銀行、基金一起合作,給企業投資做節能減碳,能耗企業利用節約下的能源費用去償還前期的投資,償還完以后,這個項目無償移交給企業。”毛望城表示,這個模式目前來講在全國也是走得比較快的。

      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董事長、總裁李正希預計,在目前國內外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政府和企業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的內在動力或顯不足。政府法規政策完備和企業控制碳排放意識的提高,將直接影響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活躍,這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