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聯在中國境內跨行轉接業務一家獨攬的格局可能很快被打開。
世界貿易組織(WTO)當地時間8月31日發布的新聞稿顯示,“WTO爭端解決機制(DSB)采納了"中國-部分影響電子支付服務的措施"一案的專家組報告,中國沒有對報告進行應訴或上訴。”
7月16日,WTO公布的專家組報告稱,中國銀聯在中國壟斷了人民幣支付卡的發行和使用。多位銀行卡組織的業內人士對此的解讀是,根據WTO的相關規則,如果一方放棄申訴,就意味著接受裁決,也意味中國將有義務將電子支付服務市場逐步對外開放,銀聯以外的其他卡組織將被允許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支付卡。
此外,隨著市場逐步被放開,持卡人和商戶都會多一個選擇。在這之前,單一帶有VISA、Mastercard標識的卡在中國境內的POS機上是無法受理的。
“就像我們在香港購物,最后買單的時候,商戶總會問是走銀聯通道、VISA通道還是萬事達卡通道,除了中國境內,任何國家和地區對卡組織發當地幣種的支付卡或者在當地開展轉接業務是沒有限制。”一位長期供職于境外銀行卡組織的人士表示。
截至昨晚截稿時,中國商務部與上訴有關的公開回應是:專家組報告駁回了美方部分主張,支持了中方有序開放支付服務市場的觀點,中方對此表示歡迎。
據了解,中國現在有30天的時間對如何達到世界貿易組織7月16日裁決的要求作出說明。
事實上,境外銀行卡組織一直以來都為進入中國市場做準備。
“在繼續緊密關注(這一事件)進展的同時,看到中美兩國政府在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裁決來制定實施方案的過程中,依然有一些步驟尚未結束。”Visa中國相關媒體負責人昨日表示。萬事達卡相關負責人表示,正在等待中國的監管層采取措施逐步開放轉接清算市場。
受訪的銀行卡組織人士同時指出,在技術層面,銀聯已形成了一套既有標準,需要解決的是法律層面對境外卡組織參與中國市場的轉接清算業務的許可。據悉,部分境外卡組織曾向監管層遞交過相關業務申請,但依據現行的銀行卡管理辦法等監管規定遇到障礙。
國泰君安高級經濟學家、前中國銀聯首席研究員林采宜指出,境外卡組織可以通過在境內并購一家機構或者通過在中國增加投資新設立一個機構來參與上述業務。在林采宜看來,隨著銀聯壟斷的格局被打破,將來在轉接清算可能會形成幾個巨頭并存的寡頭市場。
而針對境外卡組織或現借道充分競爭的第三方支付市場“曲線”取得在中國境內的人民幣支付業務資格,VISA相關負責人昨日未予回應。
一位支付業內人士表示,即便外資卡組織申請到第三方支付牌照,依然是要通過銀聯的網絡進行支付清算,在金融安全的角度,類似銀聯主營的跨行轉接清算業務職能接觸到交易信息,客戶信息牢牢掌握在商業銀行手中,卡組織是無法獲得的。
在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方面,一位長期從事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人士表示,如果市場放開競爭,銀聯可能會對銀行的跨行轉接費用漲價,或者設置一些新的收費項目,目前來看,銀聯對商業銀行收費是相對低廉的。
至于對銀聯的沖擊,林采宜表示,“電子支付市場是一個高速成長的市場,因此市場放開不會導致哪個機構的業務萎縮,而是比誰跑得更快。”,銀聯既有的市場份額很難被撼動,但是這個市場未來增量部分的份額如何劃分,就取決于各個卡組織的效率和市場策略了。
“對銀聯來說,競爭壓力會增加。清算轉接這個領域的市場化競爭一直不足,銀聯的服務、產品創新、內部管理也被認為是不足的、缺乏效率的。競爭機制的形成,對銀聯的服務、產品、管理都會有一個提升和促進。”林采宜說。(作者:張颯 陳月石)
來源:中證網-中國證券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