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年度半導體照明產品財政補貼推廣項目經重啟后,入圍名單終于出爐。《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中國電子進出口總公司官網上看到,4個項目共計數十個公司入圍,而這其中就包括了洲明科技在內的10家上市公司。據悉,該項目之所以重啟,除了首次報價無序之外,最主要的是為了提升整體的中標數量,這對中標公司來說,無疑將起到積極作用。
10家上市公司中標
據中國電子進出口總公司官網信息顯示,上市公司中,中標產品最多的是洲明科技 ,該公司在LED筒燈、反射型自鎮流LED燈、LED路燈、LED隧道燈這4個包中均有斬獲,共計有10個產品入圍;除此之外,勤上光電 、飛樂音響旗下的亞明照明也同樣登榜4個包的名單,中標產品合計均為9個;德豪潤達 、國星光電 、陽光照明這3家公司則分別中標3個包;佛山照明 、三安光電子公司廈門三安、實益達控股子公司無錫實益達分別中標2個包;雪萊特僅在反射型自鎮流LED燈項目中中標,中標產品2個。
其實,由財政部 、發改委 、科技部三部委推廣的上述項目,也是針對LED產品的首次補貼項目。早在今年2月份的時候,該項目就已被提及,但最終直到8月份才重啟,這當中有怎樣的原委呢?
分析師:具示范效應
“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廣東某券商分析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首先是第一次招標的時候不太規范,公司之間報價比較亂;第二個原因則是為了將補貼的整體數量進行提升。
據公開信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5月16日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促進節能家電等產品消費的政策措施,其中將安排22億元用于支持推廣節能燈和LED燈。
“其實自2009年來,國家就對節能照明有補貼,只不過目前這一次是首次將LED產品納入了覆蓋范圍”。上述分析師表示,這充分說明了政策上對產品發展的引導方向,是對新品的鼓勵,“不要都去搞芯片”。
根據中國《半導體照明科技發展“十二五 ”專項規劃》,到2015年,我國LED照明產業規模將達到5000億元,LED照明產品占通用照明的30%;重點培育20~30家龍頭企業,將建成20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和50個“十城萬盞”試點示范城市,推動中國半導體照明產業進入世界前三強。
“就我們來看,這次的項目數額對中標公司來說占比較小,主要起到一個示范作用。”上述分析師稱進一步表示,由于LED應用的門檻不算高,很多企業都能生產,這點從第一次招標就能看出來。但最新的招標項目具有規范的意義,因為入圍企業在產能、技術、性價比方面都算是比較優秀的。
雖然LED市場應用還比較分散,但對于有一定實力的企業來說,市場空間仍十分可觀。比如陽光照明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公司LED業務在去年也就幾千萬的收入,但隨著快速發展,到今年年底,這塊業務可能會達到3億元的水平。勤上光電工作人員則表示,企業入圍對公司有積極影響,之后的中標情況,將視金額數來進行公告披露。
LED掀起新一輪投資熱潮
新一輪LED投資熱潮正在蔓延。
與去年上半年LED投資熱潮不同的是,今年第二季度涌現的投資熱潮明顯更理性,更側重LED下游應用市場。
6月中旬,京東方、彩虹集團紛紛加大LED業務的投資力度。6月下旬,晶元光電宣布投資50億元新臺幣,用于廈門和臺灣竹南兩處工廠擴產。
還有東山精密、南京高精傳動和晉城晟皓光電等公司紛紛增資或進軍LED照明領域。
“現在已是傳統照明向LED照明轉型的關鍵時期,LED照明即將面臨更快速的發展。” 深圳市發改委城市發展研究中心王天送對《新產業》表示,LED照明的性能快速提升,價格快速下降,包括中國和日本在內的國家均出臺了白熾燈禁令,加速了LED照明時代的來臨。
高工LED產業研究所GLII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LED產業新增項目規劃投資額達到441億元,僅上半年就新增了64個上億元LED投資項目,涉及LED照明的投資項目達43個。
市場放量
其實,新一輪LED投資熱潮也是基于LED應用市場的放量。
奧維咨詢數據顯示,中國LED電視市場持續增長,LED電視滲透率已高達79%。高工LED產業研究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LED室內照明市場規模快速增長,同比增幅近36%,預計2012年全年,中國LED室內照明市場規模將突破250億元,同比增速超過40%。
“公司在5月底已經接到了一筆2億元的LED照明業務訂單。”東山精密LED項目經理王建明對《新產業》表示,LED照明市場潛力很大,公司根本不擔心擴產后的產能消化問題。
6月底,東山精密發布公告稱,公司與全資子公司永創科技共同出資2000萬元,設立蘇州東山照明公司,發展LED照明產品的設計和銷售業務。至此,東山精密投資LED領域的子公司數量已上升至5家,投資金額已近3億元。
7月27日,東山精密再次發布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準備增發1.25億股,募資10.81億元,用于精密鈑金和LED器件擴產項目。
“已開工的LED生產線,產能利用率已接近100%。”王建明透露,目前東山精密的LED背光模組生產線為3條,每條線的產能為150萬套/年,年產能為450萬套,其中蘇州1條線,深圳2條線,計劃在2013年前達到5條線,年產能在750萬套LED背光模組。
據悉,東山精密已獲得TCL、康佳、創維和清華同方LED電視背光模組訂單。
“目前晶元光電生產線已經在滿負荷運轉,從現有的客戶訂單情況來看,產能缺口還有30%左右。如果晶電不進行擴產,等于養大了競爭對手。”晶元光電董事長李秉杰表示,2018年LED照明市場將達到高峰,整個市場需要約3000臺的MOCVD設備LED外延片生產設備。到時候晶元光電電要成為全球前兩大LED外延片生產廠家,僅次于日亞,最少要有15%的市場占有率,晶元光電在未來幾年還需要持續擴產。目前晶元光電MOCVD設備數量在220臺左右。
產業鏈延伸
不過,新一輪LED投資熱潮除了更貼近市場的特點外,更多廠家投資LED是為了實現其產業鏈延伸或產業升級的戰略目標。
王建明表示,東山精密的精密鈑金業務結合LED背光源,可以生產出更低成本的LED背光模組,這也是東山精密的最大優勢所在。
京東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LED照明事業部副總經理李岳在接受《新產業》采訪時曾提到,京東方茶谷主要從事LED背光源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年銷售額達到20億元。而LED照明和LED背光源的芯片、顆粒、模組等是互通的,LED背光源的低價采購為京東方LED照明提供了低成本的便利,且LED背光源和LED照明之間的研發技術跨度也不是太大。這為京東方在LED照明方面提供了很大的成本優勢。
彩虹集團光伏玻璃廠研究員費民權對《新產業》表示,彩虹集團控股的上海藍光是一家LED外延片廠家,將成為彩虹集團LED封裝業務的上游供應商。
而彩虹集團旗下還有LED照明公司,可以消化部分LED封裝產品。
“從上游LED芯片到中游封裝再到下游照明產品,彩虹集團已形成了一個完整的LED產業鏈,最大程度上控制了生產成本。”費民權說。
“晟皓光電的產品為自主研發生產的煤礦專用LED特種燈具和LED防爆燈具,將主要用于晉煤集團內部。”晟皓光電山西市場有關負責人對《新產業》
表示,目前煤礦專用LED特種燈具和防暴燈具還在生產當中,未來將是公司最有競爭力的產品。目前晟皓光電已經接到河南、太原、晉煤集團等公司的LED日光燈訂單。
高工LED產業研究所研究總監張宏標指出,依靠集團內部巨大的LED照明訂單,已成為部分大型國企投資LED照明市場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產業
20家LED企業結盟 欲打通上下游產業鏈
搶食LED照明商用市場大蛋糕,共建采購平臺和專賣店
LED照明進入商用市場曙光初現,還差“臨門一腳”。如何降低成本、擴展銷售通路,成為8月16日“G20-LED峰會”上熱議的話題。與會的20家LED照明企業醞釀聯合成立采購平臺和品牌專賣店,來打通成本與渠道這“任督二脈”。
高工LED產業研究所所長張小飛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LED市場魚龍混雜,把優秀的企業聯合起來,通過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可以降低成本。現在LED照明每瓦成本4~5元,如果降到2~3元,就可以進入零售市場,這可能會在明年初實現。
合縱連橫
這20個企業去年結盟,今年再次聚首。其中包括飛利浦流明、清華同方、華燦光電、鴻利光電、瑞豐光電、陽光照明、勤上光電、聯創光電、新力光源、山東浪潮等知名企業。
張小飛認為,上中下游供應鏈平臺打通,目的是集中零散訂單,交給優秀供應商。G20里有9家上市公司,6家正準備上市,他們從LED材料、外延片、芯片、封裝、成品到電源等,涉及產業鏈各個環節。抱團合作,可以使每家企業的產能更穩定,集中更多資源用于產品開發,對產業鏈清理、行業發展都有好處。
東莞勤上光電股份有限公司過去一直以政府LED照明工程為主業,現在已經聽到了商用市場啟動的前奏。勤上光電的副總經理祝炳忠向本報透露:“一些新建的酒店、超市、連鎖賣場,最近都來詢問LED照明的情況。”
為了搶占先機,祝炳忠說,勤上光電今年也在加強終端渠道網絡的建設,比如開拓工程渠道。“形式多樣、不拘一格,參與G20的聯合銷售平臺,使渠道更加多元化。”
按張小飛的構想,G20-LED品牌專賣店將聯合優秀的LED照明企業,以品牌連鎖的方式,在全國各地進行布局,要做“LED照明的小國美”。這樣可以跳過經銷商,成為品牌生產企業將產品推向消費市場的橋頭堡,并且集工程采購、經銷批發和零售體驗等功能于一身。
“LED照明企業雖已經開始嘗試各自布局渠道,但是單個企業人才、資金相對缺乏,而且照明燈具上品種不全,很難取得客戶信任。”張小飛說,借力傳統的照明渠道是另一種方式,但傳統照明企業也在往LED方向轉移,雙方利益沖突,很難行得通。
華燦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今年6月剛剛登陸創業板,是國內主要的LED芯片供應商之一。華燦光電的董事、副總裁邊迪斐坦言,雖然他們是上游企業,離終端市場有點遠。但是隨著商用市場逐步啟動,華燦也很樂意透過聯盟,打通與消費者溝通的渠道。“我們可以在專賣店里做些廣告,舉行推廣活動,進行技術輔導。”
邊迪斐認為,LED照明民用市場還處于培育階段,“我們身邊LED照明的滲透率還很低”。下游LED照明燈具市場魚龍混雜,消費者對技術、品牌都認識不清,有的企業打價格戰、以次充好。“希望芯片、封裝、燈具廠聯合,定一些標準,規范市場。”
事實上,今年7月,上述20家LED企業已經聯手推出了G20-LED照明的產品規范。下一步將進行市場推廣。
由政府到市場
節能減排的方向,催熱了整個LED照明行業,使LED項目成為各地政府爭搶的“香餑餑”。但是,政府的過度參與、風投的瘋狂追逐,卻使這個尚在起步階段的朝陽行業,出現了供過于求的現象,產品價格飛流直下。
據高工LED產業所統計,2011年中國LED芯片生產銷售規模達60億元,同比增長50%。
截至2012年3月底,國內稍有規模并已經量產的LED封裝企業已經超出1700家,占了全球LED封裝企業八成。2011年國內市場白光LED價格較上年同期下降幅度超過25%。但另一方面,LED市場的需求卻低于預期。2012年中國LED產業新增項目規劃投資共計441億元,同比下降63%。
今年上半年,多家LED上市公司的業績下滑。如,鴻利光電業績預告稱,上半年凈利潤2789 萬元~3718 萬元,比上年同期減少0~25%。萬潤科技上半年收入增長3.15%,凈利潤2568.27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6.78%。
過度依賴政府訂單與財政補貼也成為LED企業的重大風險。一位LED產業的資深人士直言,中國的LED企業“誰拿到政府訂單誰就能活”。
據本報記者統計,三安、德豪潤達、華燦等幾大LED企業的凈利潤中,政府補貼的占比均過半。華燦光電2012年上半年政府補助占凈利潤54.4%;三安光電2011年政府補助占凈利潤86%;德豪潤達2011年政府補助占凈利潤79.08%。
所以,要擺脫對政府的依賴,開發商用市場正當其時。去年以來,LED商業照明收入的增幅達到約70%,商業照明什么時候將迎來大規模增長的拐點?陽光照明的有關負責人官勇認為:“LED商業照明的盈收能夠持平就不錯,因為光效等問題,有些人不愿意冒險。”
祝炳忠坦言,勤上光電由工程項目,現在也逐步涉足民用領域。LED要在民用市場打開缺口,關鍵還是性價比。跨企業聯合采購是降低采購成本的一種嘗試。
但是,聯合采購、共建渠道,如何協調好聯盟內部多家企業之間的利益關系,也許是這一美好構想變為現實的關鍵。張小飛說,方案細節尚在研究。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