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額制陷入“空轉”尷尬境地
除了環境污染,走私是困擾稀土行業的另一個“頑疾”。日前,中國稀土協會根據外國海關的稀土進口數據統計,得出2011年稀土走私量是正常出口量1.2倍的結論。按照去年全年出口18600噸計算,走私量超過兩萬噸。業內人士指出,稀土走私規模已到“觸目驚心”的地步。
近些年,盡管全球稀土消耗量穩步增長,中國的出口配額減少,國際市場上卻沒有出現稀土緊缺的狀況,稀土產品價格去年甚至下跌了近70%,分析人士表示,“這說明有合法渠道之外的貨源。”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稀土走私出現了新趨勢,從之前的金屬和氧化物成品逐步轉向原礦出口。中國稀土行業協會秘書長馬榮璋保守預測,今年上半年出口的原礦有上千噸,這些原礦產品在中國儲量非常稀少,且更具戰略意義。
業內人士分析,由于走私的存在,稀土配額制度并沒有影響國外用戶從中國獲得稀土產品,自身反而陷入“空轉”的尷尬境地。2011年的稀土出口配額是30184噸,但實際出口僅使用了18600噸,占配額總量的61.6%。而今年的出口配額大約是31130噸,按照目前的出口數據看,配額還會有相當部分的浪費。
相關企業負責人說,稀土配額制度本意是保護稀土資源,中國在限制稀土初級產品出口的同時,卻鼓勵外資興建稀土功能材料項目,消耗了中國的資源和能源,把污染留在了國內,卻沒起到防止稀土資源流失、提高產業技術水平的作用。
專家分析,稀土產品名目多,識別和查驗難度較大,再加上海關不可能做到每批必檢,有些產品還免檢,所以在產品名目上做文章是走私的常用方法,比如把稀土含量高的產品申報為含量低的產品,或者以同稀土物理性狀相似產品的名目出口。
另外,由于深加工的稀土產品往往含有超量的稀土元素,有些外資企業在中國將稀土深加工產品出口后在國外再提取稀土元素,以此來逃避稀土出口的管制。
針對猖狂的走私,專家建議加大對變相出口稀土產品的管理力度,以稀土含量折合稀土實物的方式,將稀土功能材料納入出口配額管理;同時,嚴格稀土產品出口資質審批和監管;另外,完善檢驗技術手段,對鐵合金等與稀土原料、合金等產品具有相似性的物品,出口時要加強監管和檢驗。鐘童
來源:深圳特區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