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葡萄酒沖擊國內市場
中國酒業協會葡萄酒分會秘書長王祖明昨日表示,經廣泛征求會員單位意見,該協會已于近日向商務部遞交申請,要求商務部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葡萄酒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業內對此看法不一。
近年來,自歐盟進口葡萄酒數量急劇增長,由2008年的35944千升迅速上升至2011年的169114千升,年均增幅達67.71%;其中2升以下包裝的產品由34477千升上升至165652千升,所占中國葡萄酒市場份額也由2008年的約4.94%迅速攀升至14.32%。今年第一季度,自歐盟進口葡萄酒數量達到41698千升,同比增長23.98%;其中2升以下產品41191千升,所占中國市場份額上升到14.76%。王祖明表示,幾乎所有中國葡萄酒企業都強烈感受到了來自歐盟進口葡萄酒的沖擊,經營狀況、經營業績和市場份額下滑嚴重。
王祖明稱,歐盟是全球最大的葡萄酒產區,每年大約可以生產1600萬噸葡萄酒,占全球總產量的69%,葡萄酒生產過剩,而中國葡萄酒消費市場已經顯現出巨大的潛力,其向中國大量低價出口葡萄酒,力圖搶占中國市場意圖非常明顯。此外,該協會通過公開渠道搜集的證據表明,歐盟為葡萄酒產業提供大量的補貼,這些補貼使中國葡萄酒在同自歐盟進口葡萄酒的競爭中,面臨極為不利的地位。
一位知名國外葡萄酒企業高層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不是很理解此次的雙反調查申請,歐洲政府對果農減少葡萄園的數量、拔掉葡萄苗而做出補貼,即拔出一顆葡萄樹補貼多少,是為了控制量價平衡,并不是對葡萄酒的出口進行補貼。
有葡萄酒營銷專家對本報表示,歐洲將葡萄酒賣給中國市場的價格是由市場的供求關系調節的,不是歐洲葡萄酒企業非得以低價沖擊國內的葡萄酒市場,但雙反調查也許是個積極信號,中國酒協希望通過政府資源推動葡萄酒行業的規范發展。
一位曾在知名外資葡萄酒企業擔任高管多年的進口酒業界人士表示,從歐洲進入中國的低價葡萄酒多是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低端酒,低端散酒用于灌瓶勾兌是我國葡萄酒企業制酒的原料,假如發起雙反調查,不僅進口酒商受到不利影響,本地使用歐洲酒的酒廠也會承受壓力。“對消費者最有利的選擇應該是像歐盟一樣,在葡萄酒質量上把關,而不是從補貼、反傾銷著手。”
中國酒業協會的資料顯示,商務部近年曾向協會發函,征求是否“將進口2升及以下包裝葡萄酒關稅由14%下調至10%,其他葡萄酒關稅由20%下調至10%。”協會從國內葡萄酒行業實際情況出發,分別向工信部、商務部提交了“關于不同意進一步降低進口葡萄酒關稅的函”。(林向 歐婉霞)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