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者,出謀劃策也。面對變幻莫測的資本市場,投資者尤其是小投資者非常需要權威專家的資本策。
近期國資委的一系列表態,值得認真品味其中深刻的內涵,這將有助我們更好地把握宏觀政策取向。6月國資委表示,央企須開源節流,抓緊做好3-5年渡難關、過寒冬的準備;7月指出,要更加重視加強現金管理和鞏固資金鏈,防止由于上下游資金鏈缺口引發連鎖效應;8月提出企業應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必須停止純規模擴張,并鞏固資金鏈。
今年7月人民幣貸款增加5401億元,創10個月來新低;7月CPI同比上漲1.8%,表明國內通脹壓力暫時緩解,但CPI在2%以下停留的時間不會太長,四季度CPI將重新回升;7月 PPI同比下降2.9%,反映出國內需求不足;7月出口1769億美元,增幅由6月11.3%降至1%,外需也很疲弱;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9.2%,比6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雖然8月份銀行可能再次降息、或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預計三季度國內經濟將在低位徘徊。
目前中國正處于艱難的經濟轉型期,又適逢美國、歐洲經濟低迷和歐債危機。筆者認為,穩增長和保增長最大的區別在于,跳出了長期以來“為增長而增長”的怪圈,更講究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民生問題。在穩增長、調結構二者之間,調結構要排在穩增長之前。很顯然,要順利完成經濟結構性調整,國內增長經濟要“主動”降下來,否則企業哪有主動尋求轉型的動力?若此,未來刺激經濟的政策將較為溫和,和很多機構的預期有很大的差距。
雖然在政策持續穩增長的努力下,三季度中后期經濟持續回穩的可能性較大。但下半年迎來的經濟復蘇仍是比較弱勢的,畢竟當前存在的諸多經濟結構性問題都會制約經濟回升的力度。今年是2009年以來,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所激發的制造業產能擴張集中釋放的一年,這也就使得需求的小幅擴張難以持續改善企業經營狀況,企業很容易陷入“需求企穩——生產擴張過猛——產品價格回落——企業被迫再次減產”的怪圈中去。
由于國內經濟減速,美國、歐洲經濟低迷,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落等原因,使得很多國內生產企業和貿易商面臨資金鏈問題,給A股市場增添了潛在的隱憂。比如:光伏產業的高負債,空調行業的高庫存,鋼材3727,15.00,0.40%、鐵礦石、銅貿易商緊繃的資金鏈,國內煤炭市場陷入“寒冬”等等。如果企業通過價格完成去庫存,必然影響到相關公司的業績。此外,銀監會7月底表示,要嚴防民間借貸風險向銀行體系傳染。
36家央企概念股業績快報顯示:這36家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共計實現營業收入135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8.3%;但凈利潤比去年同期下滑4.6%。其中,19家凈利潤同比下滑,占比高達52.8%。而從2012年上半年業績預告看,已公布業績預告的139家央企概念股中,中報業績預減、略減、續虧和首虧的達到了94家,整體預減比例高達67.6%。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今年上半年藍籌股業績下滑的現況,而三季度業績尚未出現明顯改善的跡象。預計中報公布結束后,A股市場動態市盈率將有明顯的上升。
筆者認為,2100點不是今年最低點。但鑒于政策呵護股市、對刺激經濟政策預期、A股市場嚴重超跌、全球股市進入反彈周期,預計2100點開始的反彈還將延續,將圍繞2150點搭建整理平臺。反彈中仍將呈現各板塊輪流反彈的特點,前期強勢股的表現或將強于權重藍籌股。這次反彈能走多遠,不妨把創業板指數當做一把標尺。
來源:證券日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