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市場海西板塊表現活躍。中國證券報記者獲悉,資金的做多熱情可能源于對于泉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加快推進的預期。這一方案正在報批過程中,如果順利獲批,泉州將會成為繼浙江省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廣東省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之后第三個國家級的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對于福建沿海經濟轉型和穩增長目標的實現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福建省人民政府5月出臺《關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十一條措施的通知》,支持泉州金改先行先試。該通知“第七條”指出,推動泉州國家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支持泉州市在國家批準設立國家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之前自行先行先試,推動在福建設立機構的金融機構全部在泉州設立分支機構,引導已在泉州設立機構的金融機構擴大在縣域的網點覆蓋面;推動外資銀行在泉州設立營業性機構或代表處;支持泉州開展“區域集優債務融資模式”試點,擴大泉州債券融資規模,發展各類股權投資基金;試點開展民間融資登記管理制度,適時出臺民間融資管理辦法,服務泉州民營企業二次創業。
其中,在泉州試點開展民間融資登記管理制度,適時出臺民間融資管理辦法,服務泉州民營企業二次創業等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分析人士指出,泉州是民間金融高度發達的地區,本次金融改革措施緊緊圍繞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核心,讓巨大的民間資金流動起來,成為企業“二次創業”的有效助推器。預計未來綜合試驗區的建立,將對加強泉州與臺灣和港澳地區的金融合作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此外,福建省政府還提出2012年力爭從省外引進2家外資銀行、1家股份制銀行在閩設立分行,新增各類銀行網點230家、自助銀行840家。推動有條件的農商行設立異地支行和發起組建村鎮銀行,“十二五 ”期間各縣市至少組建1家村鎮銀行,支持開業一年以上的村鎮銀行向小微企業數量多、金融服務不充分的鄉鎮和行政村增設分支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縣市、區再設立1-2家小額貸款公司。推動金融機構向金融服務薄弱的縣域、鄉鎮和中小企業集中地區延伸。
曹鳳岐:漸進推進中國金融改革
去年以來,匯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資本項目逐漸放開、鼓勵民間金融發展,一系列舉措陸續推出,中國金融改革開始高速前進。
改革越是進入“快車道”,越需要把好方向,此刻承前啟后的回顧與展望可能顯得尤為重要。為此,《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日就中國金融改革的相關問題,專訪了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教授。
金融改革提速
第一財經日報:如何看待近期一系列金融改革,包括利率市場化、資本項目開放提速、溫州金改等?
曹鳳岐:金融改革提速是與經濟發展和經濟改革相適應的過程,盡管目前中國經濟改革進入了深水區,但是未來幾年金融領域改革力度還應加大,包括利率市場化、民間金融、資本項目可兌換問題已經浮出水面,對這些問題變革如能加快步伐,則對中國經濟下一階段的發展和改革深化意義重大。
日報:隨著中國經濟在改開放后,從快速增長到進入增長瓶頸,未來需要新的一系列經濟、社會、金融改革,進一步釋放制度優化帶來的全要素生產率,為下一階段的經濟快速增長奠定基礎,你如何看待金融改革在中國下一階段改革開放中的角色和地位?
曹鳳岐:從溫州金改來看,我們現在要更多扶持民營經濟、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發展,而這么些年來,能夠促進民營經濟的民間金融又處在一個不規范狀態,這種錯位對于中國經濟進一步成長是很不利的,所以改革要讓民間金融合法化、規范化,發揮更多的金融中介的作用。
其次是利率市場化改革,此前中國的銀行業主要收入依賴于利差,憑借相對較大的利差盈利,削減了企業進行金融創新的動力,所以利率市場化改革,主要是通過利差的市場化,提高傳統銀行的競爭能力。例如,最近央行采取的不對稱降息、擴大利息浮動區間的政策,其實際效果是縮小了利差, 即便此次降息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利率市場化,但能刺激銀行的金融創新,創造更多的高質量產品和服務。
第三個是關于匯率改革和資本項目可兌換問題,由于人民幣在資本項下沒有完全可兌換,所以人民幣國際化,包括上海國際板的開設一直受到很大影響。因為,如果人民幣資本項下沒有對外開放,外國公民無法用外匯進行直接投資,那么國際板的資金來源就完全是國內的資本,股民就不可能從中得到什么實際利益。
改革配套與加強監管
日報:最近包括溫州金改、利率、匯率等金融改革,可能伴隨著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風險增加,如何看待金融改革進程中,金融創新和金融風險的關系問題?
曹鳳岐:事物都有兩個方面,放開的同時要加強監管,法律也要進行配套。民間金融的放開,也有風險,比如建立諸多的村鎮銀行,其管理存在一定問題,而且它比小額貸款公司的風險大很多,因為村鎮銀行可以吸收公眾存款,也可以向非特定人群貸款,在這種情況下,村鎮銀行集中的風險會很大,所以我曾建議要將村鎮銀行這種基層金融機構合法化、陽光化、規范化,包括加強管理、內控,也包括加強監管和相關法律的完善,來降低其風險。
其次,利率市場化現在發出一個信號,但是我們并沒有完全放開,完全放開需要其他配套措施。利率改革要有指導利率等控制工具的建設,比如大型金融機構要像外匯市場公布外匯指導價一樣,公布指導利率水平,如果缺乏這種利率協調,銀行自行其事,會導致開放的時候標準缺失從而利率上漲,對經濟造成較大影響,所以對利率問題還是持慎重態度,不應全部放開。
最后,對于匯率和資本項目可兌換問題,可能存在更大的問題,如果全部放開會導致外部資本的自由流入流出。全面放開后,一但經濟不被看好,則會出現資本外逃,一旦人民幣匯率上升或者國內利率高企,資金又會涌入,而且短期資本流動非常頻繁,所以,這個問題上也是有計劃有步驟、慢慢放開,必要時在一些領域還需要加強監管和監測。
日報:金融改革放開的終點在何處?最終放開到什么程度,或者說政府和市場的劃限在何處?
曹鳳岐:實際上,改革的最終目標是該市場管的市場管,市場管不了的政府管。現在的情況是,政府管得多了一些,市場管得少了一些,政府擔心一放開市場就會亂。實際上,重心向市場轉移是一個逐步的過程,我國相對來說是大政府、小市場,所謂小市場不是市場容量小,而是開放程度小,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化,應該進行逐步放開,當各方面條件成熟的時候,市場能夠管的就由市場管,從而形成大市場、小政府的結構。
但是,市場并非萬能的,不能完全依靠市場,政府在必要的時候還是要加強監管,但是這種監管并不是行政手段,而是根據市場規律進行監管,這樣才能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最大障礙是擔心風險
日報:此前,對于利率、匯率、資本項目放開等金融改革存在很多反對的聲音,你認為中國金融改革最大的障礙和困難是什么?
曹鳳岐:實際上最大的障礙還是對風險的擔心。金融改革包括兩條主線,一是自由化,二是國際化,這個過程中肯定存在金融風險,隨著自由化和國際化的展開,金融風險不是縮小了,而是加大了,而這種加大還是國際性的,就是一國金融會影響他國金融,就像2009年的金融危機,實際上是美國的危機,但是它又影響到全世界和中國。我們對于國際金融危機會不會影響到我們國家的擔心,始終存在。
所以我認為,我們的最終歸宿還是要開放的,因為自由化和國際化是一個趨勢,但是必須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開放,不能貿然全部開放,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目前來看,利率完全市場化和資本項目完全對外開放還不成熟,應該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加大開放程度,最后實現全面開放。第一財經日報
來源:中國證券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