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談判近3年的兩岸貨幣清算機制終于即將簽訂。據路透社昨日援引一位消息人士的話稱,兩岸相關金融監管機構上周已就貨幣清算機制達成共識,擬以簽署備忘錄(MOU)形式建立機制,而初步納入清算范圍為“貿易及投資的結算與支付”,企業可約定以人民幣或新臺幣計價。
簡單地說,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如果獲得簽署,兩岸銀行將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幣和新臺幣進行結算,可節省匯兌成本,降低國際匯價的影響。
7月29日,國臺辦主任王毅曾在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酒會上的致辭中指出,“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即將啟動,這將使兩岸金融合作邁上新的臺階。”
而今年6月13日,國臺辦新聞發言人范麗青也曾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建立兩岸的貨幣清算機制是今年兩岸金融合作的重點內容之一,“目前,兩岸主管部門溝通順暢,在大方向和主要問題上已經基本形成共識”。
中行臺北分行
將成人民幣結算行
據前述知情人士透露,即將落定的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具體實現上,央行將直接授權中國銀行[2.72 0.00% 股吧 研報]臺北分行為人民幣清算行,該行將成為繼中銀香港[23.70 0.64%]及中銀澳門后海外的第3個人民幣清算行。新臺幣清算行部分,因臺灣銀行業者角逐激烈,臺灣“央行”尚未最后確認。
此前臺灣人民幣現鈔經由臺灣銀行、兆豐銀行兩家代理行與中銀香港結算的安排,在清算機制建立后,將采取雙軌制,保留現鈔清算的另一管道,而跨境貿易部分結算則采用新的清算機制。
熟悉兩岸談判內容的官員告訴路透社,在兩岸相關金融監管機構對機制內容達成共識后,目前進入待兩岸決策層面核準階段,只要兩岸決策層面最終同意,備忘錄將比照此前兩岸簽署三個金融合作備忘錄的形式,由專人送至對岸再交換文件簽署,隨即生效。
中國央行和中國銀行相關人士昨日接受路透社采訪時均未對上述消息置評。
降低兩岸企業匯兌風險
對于新清算機制,最立竿見影的作用將是降低企業的匯兌風險,而對于諸如離岸人民幣業務影響等,暫時影響不大。
花旗臺灣首席經濟學家鄭貞茂認為,兩岸至此總算踏出第一步,盡管外匯指定銀行(DBU)一開始運作人民幣業務的效益恐怕有限,但起碼已建立了基礎,未來將繼續尋求商機。
“從企業到個人,一步一步來,未來可以做的東西會愈來愈多。”鄭貞茂說,他對這項發展樂觀以待。
消息人士也指出,在貿易及投資結算與支付之外的其他業務,文本中將以“依雙方規定可承作的業務”等文字表述給予空間,待后續的確認。
來源:東方早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