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即期市場上,人民幣對美元走出了有史以來的首次1%跌停,這也是4月中旬人民幣日內波動區間擴大1%后的首次跌停。
貶值的上半年
20日,即期市場上人民幣的最低價為6.3743,較當日中間價6.3112相差631個基點,觸及1%交易幅度的下限;隨后匯價小幅回升,最終收在6.3735。此前的6月22日,人民幣曾經在即期市場上逼近“跌停”價位,當時只差11個基點。
其實,人民幣的貶值預期在市場上已經存在相當長一段時間。
人民幣在啟動重要的“7·21匯改”后,除了2008年金融危機后兩年多的“暫時停歇”,大部分時間相當于“匯改即升值”,七年來累計升值近30%。但以2012年以后的走勢來看的話,人民幣在這一年開始出現新的變化:年初至今,人民幣中間價累計貶值達到0.18%,單看數字,這個貶值的幅度并不大,但重要的是這是人民幣七年來首次半年期內出現貶值。
除了中間價外,人民幣在其他多個市場表現更進一步鞏固了其貶值預期。香港NDF市場多日來人民幣對美元報價都已超過6.4水平。另外,7月20日,境內市場美元對人民幣一年期掉期最新成交為升水775點,相當于市場認為一年后人民幣對美元將達到6.4510元。
招商銀行高級金融分析師劉東亮稱,目前對人民幣中間價的制定機制,以及如何引導匯率方向,出現了明顯的市場化傾向,這有利于銀行與企業對匯率市場的預測與判斷,有利于操作交易行為的開展;但是從市場層面,無論是境內的即期匯率,還是境內外的遠期匯率,都表現出較中間價更為疲軟的特征,這表明市場對中間價不能完全認可,市場或許認為人民幣的匯率表現應當更加疲軟。
保留美元意愿增強
當人民幣變化規律出現改變的時候,市場上結匯意愿下降,在美元升值的預期下,人們手里保留美元的意愿增強。
“人民幣適度貶值不會存在什么問題,它目前的貶值幅度不大,就不會對整個宏觀經濟帶來太多負面影響。”一家國有銀行金融中心的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交通銀行的一份報告也指出,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對增強匯率彈性、改變人民幣單邊快速升值態勢有利,我國在國內經濟運行存在下行壓力、外需較為低迷的情況下,匯率改革是進行政策預調、微調,努力保持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穩定增長的舉措之一。
接下來對于人民幣的走勢,市場分析認為,其與美元指數的相關性將會增強,但是人民幣的貶值幅度將不會超出預期,“人民幣匯率貶值會在相對穩定的范圍內,這是在幾次危機中我們所看到的,我們也有這樣的信心。”一位外資銀行的分析師對記者說。
劉東亮認為,美國經濟正經歷戰后最緩慢的復蘇,但是與歐洲相比較,美國的復蘇仍然是理想的,“預計美聯儲中期內推出新QE3的概率較低”,由此預計美元將繼續保持強勢,非美貨幣在年內余下的時間內有較大可能繼續保持弱勢,歐元有跌向1.20 的風險。在歐元走弱、美元走強的背景下,人民幣在市場化增強的情況下,自然“關聯”走弱。他認為在年內余下的時間里,人民幣很難再有升值空間,上半年創下的高點也許就是年內的高點,而適度貶值的空間則相對寬松,年內的波動性將進一步上升,波幅將主要集中在6.30~6.40,且不排除跌破6.40 的可能。
中國外匯研究院院長譚雅玲指出,人民幣不再單邊升值,出現貶值是一個正常的現象,人民幣從年初至今,已經超出了過去完全不同的周期和規律,這種現象對此時此刻的中國經濟、對中國金融市場的風險規避有好處。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21日在CMRC中國經濟觀察第30次季度報告會上表示,人民幣已非常接近均衡匯率水平。隨著中國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將大規模擴張,這個階段可能延續20年。
易綱表示,外匯儲備數量過去一年非常平穩,說明央行大幅減少市場干預,市場供給和需求大致匹配,跨境資金流入和流出大致平衡。長期來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水平取決于中美兩國勞動生產率變化和貨幣政策松緊程度。
他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走出去”經歷三個階段,2008年以來進入大規模“走出去”時期,當前正處于擴張新時期。正是由于有這樣一個長期、快速的發展階段,中國企業應調整思路,以平常心對待“走出去”,更重要的是產權明晰、責任明確,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企業對外投資應堅持市場化原則,“走出去”項目應能承擔合理融資成本,確保現金流覆蓋成本。中國企業“走出去”還需注意社會責任和環境保護,特別要注意對外投資安全問題。“可以說,中國企業‘走出去’正逢時機,但在看到時機的同時,應把防范風險放在第一位,以平常心看待‘走出去’,不溫不火,穩健經營,按照市場規律‘走出去’,而不應急于求成。”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