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13日宣布,2012年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達到63795億元。這一數字是2002年全年全國財政收入的三倍之多。
十年間,伴隨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國家“錢袋子”之稱的財政收入也實現了跨越式增長,從2002年不足2萬億元,到2006年接近4萬億元,2010年突破8萬億元,再到去年首超十萬億元,不斷邁上新臺階。
“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彰顯國家綜合實力的持續增強。”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說,1994年實行分稅制以來,我國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機制逐步建立并不斷完善,尤其是十六大以來,財政收入更是迎來了高增長的“黃金十年”。
“國家財政實力的不斷增強,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維護改革發展的大局,推進社會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劉尚希說。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來享。
1998年我國提出建立公共財政框架,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要求“健全公共財政”,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實現了建設型財政向公共財政的重大轉變。
公共財政,意味著政府職能轉向提供公共產品,要滿足人民的需求并逐步使其均等化,同時使財政體制更加公平、公開、透明。
“國家財政收入高增長的十年,正是我國加快向公共財政邁進的十年,也是百姓獲得更多實惠的十年。”劉尚希說。
十年間,國家財政資金重點增加對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優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傾斜,向社會事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傾斜,向困難地區、基層和群眾傾斜。
十年間,一個個不斷攀升的財政數字,成為百姓在“三農”、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等方面更多受益的有力保障。
“民以食為天”。從2004年的2626億元到2011年超萬億元,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年均遞增21%。2006年,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農民種田不僅不納稅了,還能從國家獲得補貼。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四補貼”由2004年的145億元擴大到2011年的1406億元。
“教育是強國之本”。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將超2萬億元,實現占國內生產總值4%以上的目標。十年間,從全面實現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到建立覆蓋各個學段的困難學生國家資助體系;從著手促進學前教育,到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國家教育投入增長數倍,不斷推進教育公平。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