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投資東盟提速 東盟基金100億美元優先互聯互通


    作者:江瑋    時間:2012-07-13





    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總裁李耀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說,“我堅信未來中國對東盟的投資規模將越來越大。”

    南海爭端的存在并沒有影響中國與東盟的合作。

    7月12日,中國商務部部長助理俞建華在南寧表示,截至2012年5月底,中國與東盟國家相互投資總額已突破900億美元。他總結說,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合作正發生變化,其中包括由雙邊貿易為主轉向雙向投資快速發展,由中國利用東盟外資為主轉向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快速發展。

    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以下簡稱東盟基金)總裁李耀博士日前對本報透露,東盟基金的投資進度將在今年下半年加快,涉及礦業、能源、基礎設施、農業等領域的重點項目有望在下半年完成。

    東盟基金由中國進出口銀行發起成立,為中國與東盟國家企業間的經濟合作提供融資支持。基礎設施、能源和自然資源行業是東盟基金的目標行業。自2010年4月開始運營以來,它已先后在菲律賓、柬埔寨、泰國及老撾投資了5個項目。

    “南海問題不是中國與東盟的問題,而是中國與個別東盟國家之間的問題,中國與東盟關系的主流仍是積極的。”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中方秘書處常務副秘書長許寧寧對本報說。盡管南海存在爭端,但許認為大局依然是求同存異,尋求共贏關系。

    中國企業“走出去”首選地

    東盟正在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目的地。

    在完成歐洲項目的落戶后,愛國者國際化聯盟把眼光投向了東南亞地區。作為愛國者國際化聯盟的發起人,愛國者總裁馮軍本周正和愛國者國際化聯盟的5名代表在新加坡和泰國訪問。今年5月,他還率領一個踩點小組前往泰國、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四國考察。

    在談及5月份的考察成果時,馮軍表示,在產業落后于中國5年的東南亞地區存在低成本、低風險的優勢,目前正是企業抱團走出去的好時機。愛國者國際化聯盟正在籌劃帶領50家企業赴泰國、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5個國家考察,并最終投票選擇出3個適合中國企業投資的地區。

    “東盟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最合適起點,是全球南南合作的一個典型范例。我堅信未來中國對東盟的投資規模將越來越大。”東盟基金總裁李耀對本報表示。他說,東盟和中國相鄰,經濟結構相似,資源與中國互補,文化較為相通,尤其在中南半島(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及馬來西亞)。

    此外,東盟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這一地區人口超過6億,其中一半以上在30歲以下。“從地緣結構和經濟結構來說,東盟地區都是中國企業首選之地,所以我們非常看好中國企業向東盟投資。”另一方面,東盟經濟現在也很活躍,涌現出了大量非常優秀的企業。“這對我們而言也是非常好的投資機會。”

    “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是我們的一條主線,另一方面,我們也支持當地優秀企業的發展。”李耀這樣解釋東盟基金的商業模式。

    據他透露,目前東盟基金的備選項目有六七十個,其中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項目占60%。在選擇投資項目時,東盟基金最看重的是它的戰略性。對于選擇投資企業的標準,李耀特別強調說,“我們在選擇潛在投資對象時,中國的國企民企一樣對待。”

    “有實力的,有非常強職業操守和信用承諾的企業家和管理層,是我們最看重的。此外,商業模式可被證明是一個很好的模式,以及有沒有很好的歷史業績和口碑也是我們看重的。我們的目標是在東盟把商業成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完美結合起來。”李耀說。

    互聯互通為重點

    近年來,中國和東盟把互聯互通作為合作的優先領域和重點方向。7月12日,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在柬埔寨首都金邊舉行的東亞峰會外長會上發言說:“我們將互聯互通作為與東盟合作的重點,設立總規模100億美元的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宣布了250億美元信貸,支持東盟基礎設施建設等。”

    互聯互通項目包括交通運輸、信息與通信技術等領域。事實上,這也正是東盟基金傾向的投資領域。“互聯互通是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投資領域。”李耀說。

    2011年7月,東盟基金完成了對泰國最大港口林查班港的股權投資。同年3月及今年6月,東盟基金入股柬埔寨光纖通信網絡公司,幫助其發展全國性光纖網絡及在中南半島的相關業務。2010年12月,東盟基金首筆投資用于收購菲律賓第一大和第二大航運公司,并進行整合。

    許寧寧認為,在互聯互通領域,東盟基金今后還會有更多的參與,“這是中國與東盟的重點合作領域”。

    在現有項目之外,東盟基金還在密切關注所有其他東盟國家的項目。“業務遍布東盟是我們的發展目標。”李耀說。

    按照規劃,東盟基金的總規模為100億美元,一期基金的規模為10億美元,目前10億美元已使用了將近一半。“二期資金的募集會在一期資金完成70%之后展開,現在距離這個目標已經很近了。”李耀說。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