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過后,全球太空經濟迅猛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與傳統產業陷入停滯甚至負增長形成鮮明對比。
數據表明,目前全球航天產業總收入中,來自商業部分的貢獻已達60%以上。與之相比,中國航天產業卻顯得有些步伐緩慢。“中國航天產業經濟收入在全球占比僅為3%左右。”中國航天工程咨詢中心航天系統論證研究部副主任周曉紀說,中國航天產業目前僅處于產業化階段,遠談不上商業化。
人民日報消息,航天業人士指出,中國航天產業產業化進程滯后,源于幾大因素:未解決社會資本如何進入的問題;尚未形成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應用體系;國際競爭激烈,西方國家出于安全原因設置種種限制等。
在周曉紀看來,中國航天產業要迅速完成產業化,走向商業化,更大的障礙來自現有體制弊端,宜盡早破除之。
據了解,一個問題是衛星資源條塊分割嚴重。多個部門都申請發射衛星,一旦衛星上天,各部門之間缺乏共享和溝通,衛星使用效率低下。與此相對應的是,地面接收站、信息處理、維護等都需國家投資。
目前,從“天上”到“地面”,從衛星工業到終端應用,缺乏總體規劃,也就是航天人所說的“天地一體化”。
專家表示,衛星研制、發射等環節一時不宜開放,而屬于“地面”的終端應用和運營服務,政策對社會資本幾乎沒有限制。中國航天產業的產業化和商業化,不妨從鼓勵終端應用和運營服務的商業化開始破題,倒逼體制變革。
來源:證券時報網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