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6月份,中國銀行體系依舊疲軟的信貸投放能力,給寄望于新一輪刺激政策的人們潑了一盆冷水。
6月12日,本報記者從權威渠道獲得的信息顯示,6月第一周,工、建、中、農四大國有銀行新增貸款僅66億人民幣,信貸市場并沒有如期出現回暖態勢;而存款也延續了此前一貫的月初大規模回落的情形,四大行存款較上月末大幅下降2720億元。
不過,銀行信貸投放的微觀表現,尚不能反映宏觀政策微妙的變化。接受本報采訪的多位銀行業人士告訴記者,無論從金融機構總行還是地方分支機構,5月份以來正在越來越多地接收到來自地方政府強有力投資沖動下的政治動員。
一位股份制銀行中層告訴記者,近期地方政府一把手或分管副省長親自帶隊到各家總行拜訪的現象多了起來,“四大行情況可能更典型。”
接近監管機構的人士也透露,近期監管機構也正在研究金融機構“穩增長”措施,其中重要一條便是,金融體系要保證國家發改委已批項目的貸款需求,大有山雨欲來之勢。
信貸結構性失衡
5月份近8000億元的新增貸款數據甫一公布,就引起市場嘩然,這一數據高于市場平均預期的7500億元水準;不過,從貸款結構分析看,5月份貸款結構沒有發生真正的改善,大多數貸款是在月末最后三天集中投放的。
從結構上來看,5月份中長期公司貸款新增1699億元,占當月新增貸款的21.4%,盡管這兩項指標環比4月均略有改善,但是仍處于上半年的低位;而票據貼現新增2320億元,仍然占到了近30%的份額。
“信貸需求上不去,是結構性的問題。”6月12日,某股份制銀行信貸管理部總經理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是分析:從資金需求端分析,一方面,當前由于企業訂單減少、出口放緩導致中小企業信貸需求減弱;另一方面,那些借款需求的大頭地方融資平臺、“鐵公基”等大項目的在建、續建項目本身的信貸需求一直很旺盛,但政策一直控制得很死。
從資金供給方分析,大多數商業銀行存貸比一直高居不下,又加之高居不下的存款準備金率,銀行信貸供給能力明顯不足。
如果跟蹤人民幣存款每周的變動情況,就會發現,商業銀行存款“撐桿跳”現象顯著,即一到月末存款集中爆發,6月末恰是季末考核,相信銀行體系存款將會季節性大幅回升。
“但是據我們與銀行基層人員溝通,每個月的‘撐桿跳’游戲難度越來越大,下半年將難以為繼。”某中資券商銀行分析師如是點評道。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