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杜邦寄望于通過反傾銷手段遏制中國大豆蛋白向歐洲市場出口的圖謀最終以失敗告終。
昨日,《第一財經日報》從中國大豆產業協會獲悉,日前,歐盟委員會發布終裁決定,由于歐盟濃縮大豆蛋白產業未受到實質性損害,且指控因果關系存在問題,建議終止對中國濃縮大豆蛋白產品的反傾銷調查,且不采取反傾銷措施。
圖謀背后
2011年3月7日,杜邦子公司舒萊公司Solae Europe S.A向歐盟委員會提出指控,認為中國企業低價向歐盟市場傾銷大豆蛋白,對歐盟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性傷害。歐盟隨即在2011年4月19日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濃縮大豆蛋白產品大豆蛋白含量65%以上進行反傾銷調查,被調查產品包括大豆蛋白含量在65%以上的濃縮大豆蛋白以及大豆蛋白含量在90%以上的分離蛋白,調查期為2010年。
中國大豆近年來每況愈下,由于中國大豆含油率低于進口大豆,已經基本退出食用油領域,進口大豆一統天下;但是國產大豆是非轉基因大豆,加工的大豆濃縮蛋白和分離大豆蛋白頗受日本、歐洲等市場的歡迎,廣泛用于火腿腸等食品加工業中,在全球大豆蛋白市場的影響與日俱增。
2010年,我國對全球出口大豆蛋白22萬噸,占世界市場50%以上的份額,出口金額約4億美元,其中對歐盟出口數量約為2.4萬噸,出口金額為4400萬美元,占我國對全球出口數量的11%,是我國出口第二大市場。
中國大豆蛋白進入歐洲市場,讓舒萊公司如坐針氈,該公司大豆蛋白的產量占到歐盟市場總產量的50%~70%,寄望于反傾銷能夠贏回市場份額。
見招拆招
舒萊公司的一紙反傾銷申請,讓中國大豆蛋白加工企業退無可退,其中谷神集團對歐盟市場的出口量占據全國大豆蛋白生產企業向歐盟市場出口量的50%以上,成為應訴的主要單位之一。
谷神集團的答辯狀顯示,該公司從四個方面反擊舒萊公司的指控。谷神集團稱,中國大豆蛋白需要的原料為非轉基因大豆,中國非轉基因大豆的價格低于美國的非轉基因大豆,人力成本也低于美國,大豆蛋白粉的出口價格自然要比美國低,以美國大豆蛋白粉的價格作為參照依據,并不合理。
2007年至2011年,5年間中國對全球濃縮大豆蛋白的出口量從125855噸增長到160438噸,增幅高達27.47%;而中國對歐盟出口量從20061噸上升到23019噸,增幅為14.74%。這表明中國對歐盟出口濃縮大豆蛋白低于其對全球出口的表現。
谷神集團方面還指出,中國對歐盟出口大豆蛋白價格一路走高,不存在低成本銷售問題。2007年至2011年,5年間中國對歐盟出口濃縮大豆蛋白的價格從1.244美元/公斤上漲到1.666美元/公斤,上漲了33.92%,說明中國濃縮大豆蛋白并沒有針對歐盟市場進行傾銷。同期,中國對歐盟出口分離大豆蛋白的價格從1.294美元/公斤上漲到2.147美元/公斤,上漲幅度高達65.91%,同樣說明中國分離大豆蛋白并沒有針對歐盟市場進行傾銷。
谷神集團認為,舒萊公司陷入困境并非由于中國大豆蛋白進口引起,作為歐盟內的企業,它有穩定的銷售渠道和消費群體,舒萊公司的產量占到歐盟總產量的50%~70%,處于壟斷地位,享有歐盟的關稅優惠,應該比中國大豆蛋白具有更優越的先天條件,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其盈利下降的原因不是由于中國大豆蛋白出口引起,而是由于大豆價格上漲以及年度銷售合同的價格承諾造成的。另外經濟危機造成的合同履約率下降及需求下降也是其盈利下降的重要原因,和中國產品沒有任何關系。
谷神集團在答辯狀中指出,2007年到2010年,舒萊公司銷售額下降,但同為大豆蛋白生產商的美國ADM公司的銷售額卻正好相反,舒萊公司下降的銷售額與ADM公司增長的部分幾乎相等,可以說明是ADM公司擠占了舒萊公司的市場份額。
中國大豆產業協會副會長劉登高表示:“此次反傾銷勝訴是骨干企業、協會與農業部、商務部共同作用的結果,團結就是力量。”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大豆蛋白的加工利潤率比食用油加工高出一倍以上,國產大豆的出路是加工大豆蛋白,此次勝訴對業內有一定提振作用。(胡軍華 陶玲玲)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