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監會期貨監管一部主任宋安平近日在鄭州商品交易所舉辦的“2012年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30人論壇”上表示,中國期貨市場的法規制度建設日趨完善,確保了這些年期貨市場沒有發生系統性風險,得到國際證監會組織的推薦,甚至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都專門派人來學習中國的風險監控制度。但是,中國期貨市場要尋求更大的突破,還有很多路要走。
宋安平指出,中國期貨市場通過20多年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有了一定量的積累。從規模上看,商品期貨的交易量在全球連續幾年排在第一位。同時,中國期貨市場的法規制度建設越來越完善,以條例為基礎,相關政策法規的配套,監管體系越來越完善,越來越強化。與此同時,通過這么多年的實踐探索出了一整套的風險控制機制。這一整套法規和制度確保了這些年期貨市場沒有發生系統性風險,承受住了重大金融危機的沖擊。
“近期曼氏金融集團的倒閉,進一步印證了國內期貨市場風險控制體系是非常有效的。前一段,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專門派人到保證金監控中心來學習中國的風險監控制度,而且本次國際證監會會議也在推薦中國期貨風險監控的模式。”宋安平說,從中可以看出,中國期貨市場還是有一些中國的實踐和中國特色的東西,非常有效。保證金監控中心成立以后,客戶挪用保證金的現象得到了根本的改變,解決了全球市場都面臨的問題。
宋安平說,“原來我們一直在學習美國,我們感覺美國在這方面比較先進,沒想到他們竟然會出現挪用客戶保證金的情況,這是我們不敢相信的。這些年的實踐讓我們感覺,中國期貨市場在制度層面、規則層面和監管層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績,而期貨市場也培養了一批素質高的專業團隊。”
宋安平指出,中國期貨市場要尋求更大的突破,還有很多路要走。一方面,要拓寬服務國民經濟的廣度,不斷豐富產品和工具,目前上市的品種還比較少,期貨期權的產品也沒有推出,這方面將來還要去重點突破。另一方面,要在強化風險控制能力的同時,加大創新,提升市場效率。
宋安平認為,期權作為一個全新的交易工具,給期貨業界帶來的挑戰是巨大的。從監管層面看,要提供一些制度的調整。比如說期貨公司擔任做市商,相關法規的修改調整需要很長時間,一年兩年都有可能。從現有的風險控制制度看,這在當前期貨市場是有效的,或者說,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市場是有效的,但是隨著期貨市場的開發,風險控制制度是不是繼續有效,能不能讓市場更有效率,都值得研究。
“最重要的是,中國處于一個新興加轉軌的經濟階段,全社會缺乏風險管控文化,沒有風險管理的意識,這可能是導致我們期貨市場發展的結構性問題。”宋安平說,期貨市場的創新不能脫離中國目前的大背景,加強期貨風險管理工具的宣傳、培訓以及教育,任務非常艱巨,特別是決策層面的相關部門對期貨、期權有一個廣泛而深入的認知后,“期權市場將會有爆發性的成長。”
來源:證券時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