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參股券商比例有望提高至49%,不過記者從采訪中了解到,相比持股比例的提升,外資更為看重業務標的的進一步放開。事實上,目前在國內僅有投行業務一塊牌照的外資們,對于業務全牌照的訴求明顯高于經營話語權。
日前落下帷幕的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達成許多重要共識,取得積極成果。其中,中方將通過修改相關規定,允許外國投資者在合資證券公司、期貨經紀公司中持有不超過49%的股份。
“此前外資參股券商比例規定不超過33%,此次持股比例的大幅提高無疑將進一步激發外資投資熱情。”華鑫證券某離職高層認為。而長期以來,外資在合資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偏低,一直飽受外資從業者的詬病。有專家認為,提高外資參股比例透露出一個信號:為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中國的金融市場將會逐步完善,進一步加大證券市場的開放力度。
不過,上述曾親歷華鑫大摩“聯姻”的原高層人士表示,參股比例的提高對于現有業務的影響并不大。“一方面,雖然比例由33%大幅提高至49%,但理論上外資仍未取得絕對控股權;另一方面,目前合資券商的實際經營過程中,外資普遍有著較高的話語權,因而持股比例提升的意義,可能只是更多地體現在賬面上而已。”上述高層表示。
某外資投行人士坦言,相比合資券商中的話語權,此時他們更為關注的是業務牌照的放開。
據統計,截至目前,已有高盛、瑞銀、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蘇格蘭皇家銀行、花旗銀行等多家外資投行與國內券商設立合資投行。而合資券商的設立也在近兩年迎來高潮:僅在去年一年,就有華英證券、第一創業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華鑫等3家合資投行成立,而花旗與東方證券的“聯姻”也已于年初獲得管理層批準。
“巨大的市場潛力,是合資券商成立的真正原因。”有投行人士指出,對于外資來說,建立合資投行只是其立足國內市場的第一步,取得證券業務全牌照才是其最終目的。
目前,合資券商所能經營的領域僅在投行一項,包括資管、經紀等其他重要證券業務領域均無法涉及。“在國內金融改革大潮洶涌,券商創新業務突飛猛進的背景下,當前更是外資不愿錯過的一個歷史機遇,其對證券業務牌照放開的訴求應該說也是空前迫切。”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而上述華鑫證券高層也坦言,當初與大摩探討合作時也并非局限于投行一項業務,不過在相關牌照發放前,此類合作難有很大進展。
來源:經濟參考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