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公車采購目錄將歐盟商會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2月28日,歐盟商會秘書長Dirk Moens在接受彭博社電話采訪時稱“歐洲國家向中國長城汽車和吉利汽車開放投資市場的情況可能將不再重演。歐盟商會將同會員一起評估中國公車改革帶來的影響,并有可能敦促歐洲國家政府采取反制措施”。
此言一出,立刻在汽車業內引起一片討伐之聲。近日一位不愿署名的歐盟商會相關負責人,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講述了背后細節。
“歐盟商會秘書長的確接受了彭博社的采訪,但當時他的表述是像吉利、長城這樣的中國自主品牌車企之所以能在歐洲成功建廠、收購,是因為歐洲對中國企業保持著一種開放的態度,而歐洲車企因‘公車采購目錄’在中國遭遇的不平等待遇,令人擔憂。”該負責人對記者說,部分媒體對該言論的理解和報道存在誤解。
歐盟商會代表歐洲在華企業的利益,是歐洲在中國的重要非政府性游說組織,于2000年10月19日成立,其創始成員是51個來自不同行業的歐盟在華企業,包括大眾、戴姆勒等車企,其主要目標之一是:為改善商業環境與中國政府部門建立建設性對話。
“作為一個非政府組織,歐盟商會一直提倡公平的競爭環境,不會去敦促歐洲國家政府采取反制措施,但會在近期與中國政府就‘公車采購目錄’之事進行交涉。”該負責人對記者說。
歐洲車企對采購目錄表擔憂
作為一個非政府組織,歐盟商會之所以第一個站出來對“公車采購目錄”提出異議,與在華歐洲車企的意見反映不無關系。
2月24日,工信部出人意料地在官網掛出了《2012年度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選用車型目錄》即公車采購目錄,入圍的25家車企、412款候選車型中全部為自主品牌,合資品牌車型全部排除。
“該目錄登出后,商會旗下的汽車工作組成員立即向我們反映,他們對這一政策表示困擾,因為該目錄與之前中國政府制定的相關政策有矛盾之處。”該負責人對記者說,他們的依據是:溫家寶總理曾在若干場合申明過,所有依照中國法律在中國注冊的企業都是中國企業,中國政府也多次重申,政府采購應與工業政策及促進資助創新政策相分離。
除此之外,2011年6月,國家財政部下達通知,自2011年7月1日起,廢止三項使政府采購與自主創新掛鉤的重要政策。此三項政策為:《自主創新產品政府采購合同管理辦法》、《自主創新產品政府采購預算管理辦法》和《自主創新產品政府采購評審辦法》。2011年11月,國務院下發的通知表示,要求所有政府實體部門在法規文件中將自主創新政策和政府采購鼓勵措施
脫鉤。這些條文都成為歐洲車企認為采購目錄與上述政策相違背的依據。
“歐盟商會歡迎上述一系列措施,但對最近工信部發布的公車采購目錄與中國政府此前作出的承諾相互矛盾表示失望。”
歐盟商會在其最新擬定的新聞通稿中表示,中國的公車市場需求預計每年約在100萬輛左右,工信部的這份清單將加重外資汽車制造商在中國受到的差別待遇,并因限制良性競爭而削弱這一領域的創新能力。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