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西安至成都高速鐵路西安至江油段開通運營。該高鐵江油至成都段已于2014年12月20日開通運營,至此西成高鐵全線貫通。這意味著,通過科技創新手段,成都至西安沿途的的復雜地質環境問題已被攻克,該路段的旅行時長將被大大縮短,兩地經濟的發展將得到更大改善。
旅程壓縮7小時“蜀道從此不再難”
西安至成都高鐵自陜西省西安市引出,向南經陜西省安康、漢中市,至四川省廣元市、綿陽市,在江油站與綿陽至成都至樂山鐵路相連,抵達成都市,全長658公里。其中,新建西安至江油段506公里,設西安北、阿房宮、鄠邑、佛坪、洋縣西、城固北、漢中、寧強南、朝天、廣元、劍門關、青川、江油北、江油等14個車站,運營時速250公里。
西安至成都高鐵西安至江油段于2012年12月開工建設,2017年6月開始聯調聯試。開通初期,將安排動車組列車19對。成都至西安的最短旅行時間壓縮至4小時7分,年底實施新的列車運行圖后,兩地間最短旅行時間將壓縮至3小時27分,較原來兩地間最短旅行時間壓縮了7小時,日發送旅客將達到1.5萬人以上,是寶成鐵路日運輸旅客量的3倍,“蜀道從此不再難”。
西部高鐵連片成網貧困區融入經濟圈
中國鐵路總公司有關部門負責人向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介紹,西安至成都高速鐵路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中京昆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徐州至蘭州高鐵、大西高鐵、成渝高鐵相連接。西成高鐵的全線貫通,進一步完善了區域高速鐵路網絡,不僅連通了“成都—重慶”和“關中—天水”兩大經濟區,使秦巴貧困區一步邁入高鐵時代,而且大幅壓縮川渝地區往北京、上海方向的時空距離。
高鐵建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效應顯著。該線路的開通運營,加強了關中、成渝兩大經濟區融合,并首次通過高鐵直連,打通了西北和西南高鐵網絡,使整個西部高鐵連片成網。同時形成承接聯動、共同對接環渤海、長三角經濟區的發展格局。對于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促進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義。
據記者了解,經過充分考慮,西成高鐵在選線設計時最終選擇了經過國務院確定的“秦巴連片扶貧區域”。從此,過去不通火車的“小地方”一步邁入高鐵時代。高鐵打通了貧困區和經濟發達地區之間的往來通道,將秦巴貧困地區與關中和成渝兩大經濟圈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這意味著,通過速度優勢,秦巴貧困地區融入了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一日經濟圈內,讓更多的人共享高鐵時代的發展機遇,也為破解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難題,打好扶貧攻堅戰提供了解決方案。
“科技范兒”保證安全、舒適感人與自然共和諧
該負責人表示,西成高鐵建設采用了一系列科技創新技術成果,體現了中國高鐵建設的新要求、新高度。西成高鐵穿越秦巴山脈,地質環境極其復雜,施工難度大。針對秦嶺山脈地勢地形特點,鐵路總公司經反復研究,采取建設110公里長大密集隧道群、持續20~25‰大坡度線路等方式穿越秦嶺山脈;針對大巴山區高地應力、地質變化頻繁復雜的情況,采用弱爆破、勤量測,加強超前防護等多種措施,穩步推進工程建設。5年來,各參建單位和廣大鐵路建設者嚴格遵守設計、施工規程,科學組織施工,大力開展科技創新,建立覆蓋項目管理參建各方的信息管理系統,在全路率先試點開展工地實驗室及混凝土拌合站信息化試點,建立施工工序二維碼掃描管理平臺,應用了智能質量管控系統、鐵路隧道監控預警系統等,確保了西成高鐵整體工程安全順利推進。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西成鐵路穿越秦嶺,全線有多條長大隧道,但通過采取“點線結合”的方式,即在固定距離上設置信號發射裝置,在信號發射裝置之間采用具有信號傳輸作用,又具有天線功能的“漏泄同軸電纜”連接,使西成高鐵成為全國首條4G信號設備全覆蓋的山區高鐵。
科技范兒十足的西成高鐵同時還是一條“綠色高鐵”。穿越秦嶺山脈,它沿途經過大熊貓、金絲猴、朱鹮和羚牛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棲息地。鐵路部門在工程設計、施工中采用一系列嚴格的自然保護措施,通過高鐵在地下穿越、提高橋梁架設高度、設立鳥類防撞網等措施,最大限度保護了大熊貓、金絲猴、朱鹮、羚牛等野生動物棲息地,打造了一條綠色環保、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高鐵。
西安北站副站長惠利霞向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鐵路部門于12月3日18時開始發售西成高鐵相關列車車票,首班列車車票一經發售即在幾分鐘內售空。(記者 吳曉薇)
轉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