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產業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課題組14日發布的《產業藍皮書: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8)No.7》指出,中國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期,產業發展的總體態勢是,傳統的優勢有所弱化,新的優勢正在形成和聚集。
報告指出,從初級產品(不含燃料)、制成品和服務業三大產業的競爭力看,中國產業競爭力的總體格局是,制成品的競爭力遠遠大于初級產品(不含燃料)和服務業,總體趨勢是,初級產品(不含燃料)與服務業的競爭力與制成品的競爭力之間的差距不斷拉大。中國的初級產品(不含燃料)和服務業的競爭力較弱,沒有比較優勢,顯示比較優勢指數皆小于1、貿易競爭力指數皆小于0。制成品雖然有比較優勢,但從2014年開始有所弱化,國際市場占有率結束長期上升態勢,2016年有所下降。
長期以來,制造業是推動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未來我國要實現高質量的發展依然離不開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我國要實現由中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所要采取的重要措施就是推動制造業邁向中高端。從貿易競爭力指數看,長期以來,我國中高端制成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大大低于低端制成品。高端制成品盡管在制成品出口中占有很高比重,但貿易競爭力指數最低,預示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我國高端制成品所處層次較低。我國中高端產品在國際競爭中不具有比較優勢,顯示比較優勢指數長期低于低端產品,且處于1以下。
就服務業內部各行業的競爭力而言,與制造業直接相關的服務業競爭力較強。與制造業無直接關系的服務業中,與信息化相關的服務業競爭力較強,而且提升速度很快。服務業中各行業的市場占有率方面,與商品直接相關的服務和建筑業的市場占有率最高;金融服務,保險,電信、計算機與信息服務的市場占有率雖然不斷提升,但仍較低;反映一個國家前沿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知識產權使用費的國際市場占有率極低,不足1%。與商品直接相關的服務、建筑業等具有極強的比較優勢;電信、計算機與信息服務已從一個不具比較優勢的行業發展為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金融服務、知識產權使用等行業比較優勢沒有明顯提升,仍處于極度缺乏比較優勢的行業之列。長期以來,我國的金融服務、保險、知識產權使用費等貿易處于赤字狀態。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