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全球疫情和逆全球化陰霾之下,中國車企在海外市場顯現逆勢發展勢頭。出口數據的向好、海外布局的加快,不僅彰顯出中國汽車產業的強大能力和頑強韌性,還表明海外市場對中國汽車產品的認可,中國汽車產業正在推動全球汽車產業加快復蘇。隨著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中歐投資協定逐步落地,未來中國車企將加速“走出去”,重塑全球汽車產業價值鏈。
2020年,全球汽車市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半年開始,中國車企在海外顯現逆勢發展勢頭,不僅彰顯了生產能力韌性,還在諸如新能源和智能駕駛等前沿領域深化布局,有望隨著區域經貿環境升級,成為未來中國車企在海外擴張的新動能。業界指出,中國車企的海外布局將迎來新趨勢,依托技術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
逆勢發展亮點頻出
盡管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內外車市形成不同程度的沖擊,但從2020年9月以來中國汽車出口量連續大漲,不僅顯現全球率先復蘇的勢頭,且在海外市場增速持續提升,而新能源和智能駕駛領域則成為市場亮點。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11月,汽車企業出口12.2萬輛,同比增長46.7%,出口量創歷史新高。1月至11月,汽車企業出口85.1萬輛,同比下降7.3%,降幅較1月至10月收窄5.4個百分點。分車型看,乘用車出口64.4萬輛,同比下降0.4%;商用車出口20.7萬輛,同比下降23.8%。
中汽協數據同時顯示,與2019年同期相比,東風汽車、北汽、江淮等企業2020年前10月出口量呈較快下降趨勢,曾經海外銷量第一的力帆汽車,2020年徹底從出口量前10位的名單中消失。
“目前來看,一方面,國外汽車市場需求隨著疫情減弱有所恢復;另一方面,國內汽車產品也更加注重打造品牌和競爭力,為真正致力于出口的國內車企創造了機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表示。
正如許海東所分析,海外市場迅速回暖的表現,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國車企自身準備充分。
中國汽車企業海外業務在2020年出現了“抓兩端”趨勢,原先的出口方向是巴西、阿爾及利亞、阿聯酋、埃及、印度、俄羅斯、東南亞和南美市場等;而在2020年,許多車企開始通過新能源車、多功能車等產品進軍歐洲、澳新等發達和相對發達市場。
2020年,新上市車型中搭載有條件自動駕駛功能的比重已達到15%。抓住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機遇,在技術、品質、用戶運營方面持續創新,吉利、長安、上汽、長城等一批中國品牌車企不僅收獲了銷量增長,還在品牌高端化、國際化領域取得了進展。
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副處長高陽在2020中國汽車論壇上介紹,僅2020年1月至6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1.4萬輛,增長了3.4倍,其中對發達市場出口增長了4倍,平均單價超過4萬美元,是傳統汽車出口單價的3倍。發達國家已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主要市場。
2020年上半年,愛馳汽車向歐盟出口500輛歐版愛馳U5。蔚來汽車創始人兼董事長李斌也透露:“希望2021年下半年進入一些更歡迎電動汽車的國家。”上汽集團也發布2025歐洲市場目標,至2025年,上汽自主品牌在歐洲的市場規模力爭突破“10萬輛級”。
新能源領域的發展,也體現在資本市場。據FactSet數據顯示,蔚來汽車的美國存托憑證(ADR)2020年上漲了約11倍,市值升至近700億美元。比亞迪公司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已上漲逾三倍,市值達690億美元。《華爾街日報》文章稱,這些公司迅猛的漲勢推動其市值比肩通用汽車公司和福特汽車公司等大型傳統車企。
另外,《2020年中國智能汽車品牌白皮書》顯示,中國智能汽車品牌是扎根于本土市場的汽車品牌,培育中國智能汽車品牌,對提升我國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擴大我國汽車品牌在國際市場影響力、建立國際汽車品牌新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汽車產業目前正處在一個顛覆性的時代。不論在消費市場還是在資本市場,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技術都在2020年的艱難險阻中迎來了曙光。我們判斷,2021年可能是新能源汽車真正的爆發點,而智能網聯的發展,正在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第二‘引擎’。”比亞迪產品規劃及汽車新技術研究院院長楊冬生表示。
危中尋機練好內功
站在疫情仍在肆虐的時間節點,中國車企的海外布局將迎來新趨勢,依托技術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將是有效路徑。
北汽集團總經理張夕勇日前撰文表示,中國車企在做好國內市場的同時,抓好競爭力強的產品在海外優勢市場、傳統市場的銷售。不論是貿易出口,還是在國外設廠實現本地化生產,都不能忘記風險防范,包括匯率風險、政治風險和壞賬損失。
提及未來的國際化發展,他建議,中國車企要深耕細作、將高質量增長作為訴求。
多年來,中國車企的出口量一直徘徊在100萬輛左右,這對于整車2500萬輛左右的總銷量來說,占比不到5%。而歐美日韓車企的出口占比則在50%左右(其中,日本占48%,韓國占61%,德國占78%)。“一個車企的產品,在國內都賣不好,還想到國外去大賣,是不現實的,那只能是幻想。”
張夕勇建議,中國車企的國際化應重點把握好四個方面,一是產品的國際化問題,即產品要滿足國外消費者的需求,而且要適應不同國家消費者的個性化要求,包括法規、文化、宗教信仰、功能要求等。二是供應鏈、分銷商、金融服務、保險、物流等資源的本地化,做不到這一點,不僅成本居高不下,當地政府和消費者也不答應。三是配合政府做好互惠共贏的合作關系,規避地緣政治、外交及軍事沖突帶來的風險。四是不贊成中國車企獨資去海外建廠,“走出去”的初期與當地合作伙伴合資合作,是早一些融入當地社會的捷徑,當然“找對”合作伙伴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中國車企的國際化,不僅是車企自身的事情,也是政府、銀行、保險、物流等方面共同的事情。歐美日韓等國家車企國際化的成功實踐,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車企的國際化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穩扎穩打,切忌“冒進”。
另外,巧借外力、加深協同發展也成為中國企業2020年的一大發展特點,通過此方式車企不僅能修煉內功,更可以為2021年海外市場的競爭提供有效品質保證。
近年來,吉利汽車積極加快海外布局,參與全球汽車工業格局重構。2021年,恰逢吉利汽車與沃爾沃聯手發展的第11個年頭。在過去的十余年里,雙方合作日益深化,吉利和沃爾沃均迎來了黃金發展期。2021年,吉利汽車將打造一個更強大、更具競爭力的全球企業集團,以應對未來更多的變革與挑戰。
經貿利好未來可期
盡管近年來全球化遭遇逆風,但2020年年底中國在區域經貿合作領域亮點紛呈,有望為未來汽車企業的發展帶來利好。
在2020年的最后兩個月,國際經濟界誕生了令世人矚目的重大合作成果,一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簽署,二是中歐領導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兩件大事必將對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帶來重大的推動,也有利于中國和相關國家在更大范圍、更深程度上相互需要的融合聯動發展,將促進產業合作升級。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長張學剛日前表示,當前中國—東盟整體處在鞏固提升的關鍵期,提升產能合作層次,促進產業鏈、價值鏈、物流鏈、供應鏈的優化升級是必由路徑。
業內人士指出,這些區域經貿關系環境的提升,將利好中國汽車企業。
實際上,近年來,不少汽車企業都看準了東亞區域經濟的活力和潛力,早已加速了各自的布局,涵蓋整車及零部件出口等。其中,上汽集團、長城汽車等中國汽車品牌紛紛在泰國等地投資建廠,以加速“走出去”步伐。
業內人士稱,與歐美地區相比,東南亞地區蘊藏著巨大的新興市場,更有利于汽車的整車及零部件出口,中國車企可以更好地發揮自身在技術和產品方面的優勢。
中金公司分析稱,從全球產業鏈看,RCEP有利于疫情后亞太國家產業鏈、供應鏈的修復,區域內部價值鏈分工的重塑將在一定程度上利好汽車產業。部分成員國零部件關稅的下調,將擴大中國車企出海的競爭優勢。
另外,有業界人士指出,隨著中歐投資協定逐步落地,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也將加速,對于中國汽車“走出去”意義重大。歐洲汽車業先進零配件、技術研發集聚效應強,中國汽車企業在當地進行本地化合作,可以利用當地的智能、制造水平優勢,高效提升汽車質量,從而走“捷徑”。此外,歐盟境內成員國產業水平不均衡的特點,也助力中國企業從傳統生產加工到前沿技術研發都能找到適合的合作伙伴。(記者 閆磊)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