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家企業聯手出資 締造海工裝備技術"高地"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01-10





      2021年12月24日,中國船舶集團宣布與中集集團旗下全資控股子公司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簡稱“中集海洋工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石油”)、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石化”)、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海油”)等十家企業,將共同出資組建中國海洋工程裝備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簡稱“中國海工技術”)。


      中國海工技術作為國內海洋工程裝備領域的創新型專業技術公司,主要聚焦在海洋工程裝備領域的工程技術研發,包括海工裝備總體設計、裝備總裝兩個環節,以提升中國海工裝備產業國際競爭力,加強信息技術賦能,加快提升海洋工程智能化水平,以及海工裝備相關軟件的開發和推廣應用。


      海工裝備制造實力大增


      深海是未來全球油氣資源的重要接替區。據統計,全球超過70%的油氣資源蘊藏在海洋之中,其中44%來自于深海。2014年8月,我國首個千億級自營深水大氣田——陵水17-2氣田橫空出世,打開了一扇通往深水油氣“寶藏”的大門。


      作為我國最大的海上油氣生產商,早在“十二五”時期,中海油便斥巨資打造了“五型六船”深水艦隊,實現了深海鉆探能力從300米到3000米水深的巨大跨越,然而用于深水油氣田開發的生產裝備建造仍停留在300米以內水深范圍。


      2021年1月,從中海油傳來喜訊,由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全球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能源站在山東煙臺交付啟航,標志著我國深水油氣田開發能力和深水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對提升我國海洋資源開發能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支撐海洋強國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2021年3月,自然資源部公布的《2020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海洋裝備制造實力顯著增強,海洋領域產業鏈供應鏈持續優化,我國持續推進海洋領域科技創新,海洋裝備成果豐碩,有效提高了海洋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2020年,我國深海技術裝備研發實現重大突破,首艘萬米級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海水利用技術取得新進展,開展了100萬平方米超濾、納濾及反滲透膜規模化示范應用,形成了5000噸/年海水冷卻塔塔心構建加工制造能力。


      此外,海上風電機組研發向大兆瓦方向發展,產業鏈條進一步延伸。國內首臺自主知識產權8MW海上風電機組安裝成功,10MW海上風電葉片進入量產階段。


      同時,FPSO(浮式液化天然氣生產儲卸裝置)總體集成技術能力全面提升。目前,中國海油擁有FPSO達到16艘,規模與總噸位均居世界前列,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海洋強國戰略的關鍵力量,形成了從設計、建造、安裝、調試到運營管理、升級改造的FPSO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實現了作業海域從水深16.7米到2000米、噸位從5萬噸級至35萬噸級、船型從普通型到圓筒型、系泊形式從多點系泊到單點系泊的全覆蓋,抗冰、抗臺風能力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多型FPSO總體集成和全產業鏈技術獲得全面提升。


      高端裝備設計能力薄弱


      盡管我國海工裝備制造能力有明顯提升,但與歐美國家相比差距依舊較大。


      海洋裝備的上游環節主要為海洋工程裝備支持行業,這一環節主要涉及海洋裝備設計行業、鋼鐵行業、機械加工行業以及電力支持行業等。其中海洋裝備設計是整個海洋工程產業鏈中技術含量最高的。目前,歐美國家在海洋工程裝備設計領域占據壟斷地位。


      整體來看,如今全球主要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裝備企業集中在美國、歐洲、新加坡及韓國等國家,其中,美國、歐洲等處在第一梯隊,海洋油氣開發裝備研發設計和關鍵設備制造實力最強;新加坡、日本、韓國處在第二梯隊,裝備技術快速發展,跟歐美的差距逐漸縮小,在深水高技術平臺方面實力不俗,中國處在第三梯隊。


      油氣開發裝備配套設備技術壁壘較高,我國能自行配套的主要集中于中低端產品,包括海上石油鉆采用油套管、三抽設備、海底電纜等,整體配套設備自給率低于30%,核心配套設備自給率不足5%。


      關鍵配套部件對外依存度高船用設備價值量最大,占全船總成本的40%—60%。韓國、日本船用設備本土化裝船率分別高達85%以上和90%以上,而我國本土化船用設備平均裝船率不足60%。


      目前,能夠滿足深海和超深海作業需要,且具有較高附加值的關鍵配套部件基本被國外供應商壟斷,如水下采油樹、DP定位系統、鉆井包等。其中,鉆井包的價值占平臺總價值30%—40%左右,目前世界上主要的鉆井包供應商包括NOV、Aker和Cameron,NOV占據了世界60%左右的市場份額。


      另外,我國用于深海領域的關鍵配套部件的國產化率較低,具有高附加值的關鍵配套部件的國產化率還不到10%,相比韓國、日本95%的差距很大。


      業內人士指出,海洋工程裝備的原始創新能力缺失,前沿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不足,主要領域核心技術和核心關鍵部件受制于人、產品可靠性低;基礎配套能力發展滯后,高端配套基本受制歐美;高端制造加工工藝、精益管理體系水平低下;服務體系建設明顯滯后,技術應用推廣難度較大;設計、建造、配套及運營之間缺乏協同,資源共享不夠,未形成有效產業協同創新效應,海工創新發展模式必須進行根本性的轉變。


      加快提升國際競爭力


      針對目前我國海工裝備技術設計能力總體不強的狀況,成立中國海洋工程裝備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就是要破解上述存在的難題。


      相關行業人士指出,未來海洋工程裝備將呈現作業環境復雜化、裝備規模大型化以及水下裝備廣泛應用的趨勢,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下,堅持技術引領、智能制造的情況下,我國海工裝備技術水平將不斷提升,市場份額不斷增加,為保障我國能源安全,提升制造工業經濟效益貢獻巨大力量。


      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秘書長王俊利表示,智能化發展可以說是提高我國海工裝備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式,我們希望實現裝備的智能化發展,進而提高生產效率和裝備的質量,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同時,先進科學技術與船舶制造的融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目前已經有一些行業專家提出了對于船舶制造業智能化的設想。例如,設計智能船廠,利用大數據采集技術對產品、車間、工人等船舶生產過程中參與的各種要素進行數據分析,對船廠進行實時監控和管理從而提高制造的效率。


      賽迪智庫裝備工業研究所船舶與海洋工程研究室副主任冷單說,加強專業化分工與協作也是提升海工裝備技術水平的重要方面。


      她認為,一是大型骨干企業開展深入合作。引導大型骨干海工裝備企業(集團)之間相互持股和換股,在科研開發、市場拓展和業務分包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形成利益共同體,提高大型海工裝備的總裝集成和制造能力,對深海領域重大工程和重點專項進行聯合攻關。


      二是加速“產、學、研、用”相結合。推動骨干企業、科研機構、高校、金融機構、用戶單位等共同參與的創新型產業聯盟,鼓勵相關成員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鏈條開展創新,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


      三是建立業務分包體系。鼓勵大型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根據國內外市場需求,將關鍵系統和配套部件的制造、安裝與調試等分包給行業領域內優秀的中小企業,幫助“專、精、特、新”型中小企業集聚發展。


      轉自:中國水運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海工裝備獲金融支持政策 多方面推動行業發展

      海工裝備獲金融支持政策 多方面推動行業發展

      日前,人民銀行、國家海洋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8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改進和加強海洋經濟發展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
      2018-03-05
    • 上半年全球海工裝備運營市場延續溫和復蘇態勢

      上半年全球海工裝備運營市場延續溫和復蘇態勢

      2018年上半年,得益于油價穩步上漲,全球海洋工程裝備運營市場延續溫和復蘇態勢,裝備利用率進一步提升,行業繼續優化整合。但同時市場新造需求依舊有限,“接單難”“交付難”“盈利難”持續困擾企業。
      2018-07-30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