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外匯領域改革向縱深推進,不斷激發新發展活力,助力宏觀經濟穩中向好。今年1月,國家外匯管理局在上海臨港新片區、廣東南沙新區片區、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寧波市北侖區等4地開展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目前,試點業務已在四地正式落地,效果顯著。不少企業表示,試點區域的便利化政策實施在減少資金占用成本的同時,還降低了企業綜合財務成本。尤其是外債便利化額度業務試點政策拓寬了成長初期高新技術企業的融資渠道,有力化解了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國家外匯管理局介紹,試點政策主要涵蓋9項資本項目改革措施、4項經常項目便利化措施,以及2項加強風險防控和監管能力建設的相關要求。
其中,資本項目改革措施主要是服務拓寬企業跨境投融資渠道,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水平。國家外匯管理局資本項目管理司副司長查曉陽告訴記者,截至2022年2月底,已辦理試點業務30筆,涉及金額5.8億美元。“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跨境資金池業務等試點業務,正在與有關企業溝通推進過程中。”她進一步透露。
記者了解到,在上述資本項目改革措施中,外債便利化額度業務試點可以支持中小微高新技術企業一定額度內自主借用外債。這一舉措得到不少企業的“點贊”,企業紛紛表示,外債便利化額度業務試點政策拓寬了成長初期高新技術企業的融資渠道,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提供了有效解決途徑。
上海凱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2016年注冊成立于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高新技術企業,該公司擁有多項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和軟件著作權,主要營業收入來源于新材料銷售及技術服務等。按照現行宏觀審慎外債管理模式并沒有外債額度可以申請。“外債便利化額度業務試點政策推出后,我們已于近日完成了簽約金額為500萬美元的外債登記。”該公司負責人介紹。
寧波市北侖格雷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對記者說:“試點政策為企業擴大融資規模40萬美元,相比其他融資方式節約融資成本8.3萬元人民幣。”
值得一提的是,試點地區企業可以自主選擇跨境投融資幣種試點業務,滿足了企業匯率避險需求,節約了換匯成本。比如,寧波敏實汽車零部件技術研發有限公司原有境外放款余額2000萬美元,于2022年1月底自主選擇以人民幣收回部分境外放款,如此就減少了匯率波動對企業財務的影響。
提高跨境交易收付匯效率
便利優質企業經常項目資金收付、支持銀行優化新型國際貿易結算、有序擴大貿易收支軋差凈額結算企業范圍、貨物貿易特殊退匯免于登記……這些都是試點地區經常項目便利化的措施。
“目前,試點業務有序推進,截至2022年2月底,共備案試點銀行19家,銀行認定優質企業275家;已辦理試點業務4108筆、金額14.5億美元。”國家外匯管理局經常項目管理司司長劉斌表示。
談到有序擴大貿易收支軋差凈額結算企業范圍這一舉措,業內人士介紹,企業可以通過開展貿易收支軋差凈額結算,進一步優化外匯頭寸安排,節約財務成本。
英特林客斯環保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日本英特林客斯集團在上海成立的合資公司,其與日本集團總部購銷往來頻繁。該公司負責人表示,“試點落地后,中國銀行將企業1筆0.26萬美元的寵物凈化器出口收匯和1筆5.49萬美元的寵物清潔用品進口付匯合并辦理軋差凈額結算,實際僅支付5.23萬美元,有效幫助試點企業提高了跨境交易收付匯效率,減少了資金占用成本。”
此外,試點還有效推動了外匯收支業務減流程、降成本,優質企業的經常項下資金結算效率提高50%以上。比如,海南逸盛石化有限公司表示,試點政策實施后,僅憑收付款指令即可到銀行辦理經常項目外匯收支,免除了單據打印、復印手續,為該公司節約1-2元/筆的財務成本、30多分鐘/筆的時間成本,同時有利于企業優化內部人員配置。
堅持改革開放和風險防控一體推進
在試點過程中,風險防控必不可少。查曉陽表示,開展試點的四個區域分處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開放發展戰略清晰、經濟結構各具特色、政策訴求相對集中,同時區域范圍較小,有利于試點政策與實體經濟發展較好融合,充分發揮政策紅利的集成效應,防控試點中可能出現的風險。
國家外匯管理局也表示,將加強風險防控和監管能力建設方面,完善外匯市場“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框架,加強跨境資金流動風險監測預警和逆周期調節,嚴厲打擊外匯領域違法違規活動,維護外匯市場穩定和健康秩序。建立試點糾錯機制和風險應對預案,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提升非現場監管能力,關注大額異常跨境交易,確保試點平穩有序推進。
“下一步,國家外匯管理局將繼續統籌發展和安全,指導試點地區落實好各項政策措施,進一步深化外匯領域改革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助力宏觀經濟穩定;同時,繼續做好跨境資金流動風險防范,維護外匯市場秩序和國家經濟金融安全。”查曉陽稱。
轉自: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