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推動 新型儲能熱度攀升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08-22





      今年以來,新型儲能政策利好密集發布,企業加碼布局,賽道競逐升溫。業內人士預計,隨著我國能源轉型不斷加快,“十四五”期間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將進入“快車道”,應用前景廣闊。


      企業加碼布局


      湖北應城,中國能建主體投資的300兆瓦級非補燃壓縮空氣儲能示范工程正在加快建設。工程建成后,預計年發電量可達5億千瓦時,將在非補燃壓縮空氣儲能領域實現單機功率世界第一、儲能規模世界第一、轉換效率世界第一。


      據中國能建董事長宋海良介紹,中國能建先后成立數科集團、新型儲能創新研究院、新型儲能公司等機構,打造以新型儲能為核心業務的“研發、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平臺。


      “我們正在組織開展300MW壓縮空氣儲能、電化學儲能、可再生能源制氫等關鍵技術攻關,并積極探索飛輪儲能、重力儲能等新型儲能技術應用。壓縮空氣儲能的投建營一體化、電化學儲能和氫能的工程和裝備都是我們發展的重點。”宋海良說。


      今年以來,中國華電、寧德時代、吉電股份、華自科技等公司紛紛宣布加碼布局新型儲能領域,鈉離子、全釩液流電池、飛輪儲能、重力儲能等示范性項目逐步有序落地。


      就在不久前,中國新型儲能產業創新聯盟成立。該創新聯盟由中國能建聯合寧德時代、天合光能發起,由電網企業、發電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儲能技術與裝備企業等62家單位攜手組建,致力于構建新型儲能技術、產業資源整合和協同創新平臺,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和產業升級。


      政策利好釋放


      企業布局火熱的背后,是“雙碳”目標下新型儲能政策利好的密集釋放。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吉臻表示,隨著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接入電網,其隨機性和波動性給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帶來很大的挑戰。在推動火電靈活性改造基礎上,亟須加快發展新型儲能技術,充分發揮其靈活調節功能,確保大規模新能源能接進來送出去,實現電力系統安全可靠運行。


      “十四五”規劃綱要以及相關文件提出,加快推進新型儲能產業發展。今年以來,一系列文件在新型儲能的創新規劃、應用項目管理、參與電力市場和調度運行方面制定了初步的政策機制,為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現在新型儲能的發展受到電力行業、制造產業、社會的高度關注。”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司長何洋表示,從“十三五”以后,我國新型儲能處在從研發示范到商業化發展初期的一個過渡階段,在技術裝備研發、示范項目建設、商業模式探索和構建政策體系等方面取得諸多實質性進展。


      數據顯示,到2021年底,我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超過400萬千瓦。2021年新增裝機規模達2.4GW,同比增長54%。其中,鋰離子電池儲能裝機規模達2.15GW;壓縮空氣儲能實現突破,新增投運規模170MW。


      據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院長杜忠明介紹,新型儲能建設周期短、布局靈活、響應速度快。目前,鋰離子電池在新型儲能應用中占主導地位,在新型儲能中裝機占比超過90%。從效率上看,新型儲能均接近或高于抽水蓄能;從經濟性看,鋰離子電池、壓縮空氣儲能成本正在快速下降,逐步與抽水蓄能成本接近。


      產業發展加速


      業內人士指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新型儲能大規模發展的關鍵時期,亟須進一步完善有利于新型儲能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市場機制和政策環境。


      何洋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推動新型儲能試點和示范,帶動新型儲能技術、商業模式和體制機制創新。同時,針對不同應用場景,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新型儲能成本疏導機制,推動新型儲能商業化應用和發展。此外,指導各地做好新型儲能專項規劃研究,指導各地因地制宜、多元化發展儲能。


      不少地方也在新型儲能領域發力。例如,《江蘇省“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260萬千瓦左右。


      據國海證券統計,截至7月底,已有12個省份發布“十四五”新型儲能裝機規劃。在沙漠、戈壁、荒漠大基地集中建設背景下,青海、甘肅預計“十四五”末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600萬千瓦。


      劉吉臻認為,“十四五”時期,新型儲能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杜忠明表示,隨著能源轉型不斷加快,預計2030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將達到1.5億千瓦,至2050年新型儲能裝機將超過10億千瓦。


      從具體應用場景來看,為促進新能源就地消納,經測算,“十四五”期間全國新型儲能需求約2000萬千瓦,可通過獨立儲能和系統友好型新能源電站形式建設。同時,為有效緩解電網阻塞,提升電網末端供電能力,替代輸變電設施建設或升級改造,經測算,“十四五”期間電網替代性新型儲能需求約200萬千瓦。


      “針對工業、通信、交通、大數據等行業,新型儲能可有效支撐用戶滿足靈活多樣、綠色低碳的用能需求,應用前景廣闊。”杜忠明說。(記者 王璐)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十四五”末我國新型儲能裝機或超5000萬千瓦

      “十四五”末我國新型儲能裝機或超5000萬千瓦

      新型儲能對能源轉型的支撐作用已初步顯現,未來將適時開展“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的調整,分階段、分批次、有側重地開展試點示范,并抓緊編制出臺大型風光基地及送電配套新型儲能的規劃技術導則。
      2023-03-29
    • 新型儲能規模化應用初顯 諸多堵點待疏解

      新型儲能規模化應用初顯 諸多堵點待疏解

      當前我國新型儲能進入快速發展期,規模化應用趨勢逐漸顯現,技術呈現多元化發展,相關產業鏈加速布局,對能源轉型的支撐作用已初步顯現。但值得注意的是,行業整體還處于發展初期,在安全性、技術創新、市場機制、收益模式等方...
      2023-04-04
    • 全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半年翻番 新投運項目拉動直接投資超300億

      全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半年翻番 新投運項目拉動直接投資超300億

      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與科技裝備司副司長劉亞芳日前表示,截至2023年6月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超過1733萬千瓦/3580萬千瓦時,平均儲能時長2.1小時。
      2023-08-04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