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賦能千行百業 人工智能應用多點開花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7-16





      在近日舉行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華為“盤古”、商湯“日日新”、網易“伏羲”等30多個大模型亮相,引發廣泛關注。


      近來,大模型掀起新一輪智能化熱潮,不少科技企業加快拓寬人工智能應用生態。圍繞智能網聯車、AR眼鏡、數字人、社交軟件、電商直播、醫療服務等領域,大模型應用場景多點開花,為人工智能產業躍升發展注入更多動能。


      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


      美團無人機第四代新機型,可在“零下20度至50度”的中雨、中雪、6級風、夜晚等環境中穩定飛行,能夠適應97%以上國內城市的自然環境要求,配送距離提升35%,最遠可達5公里;京東智能初篩機器人,可以檢查人的心電、心率、血氧,還能通過綜合分析免疫、呼吸等系統給出身體狀況指數及營養補充建議……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人工智能新產品集中亮相。


      近年來,人工智能加快賦能千行百業,智慧物流、智慧醫療、智慧工廠方興未艾。


      工信部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發展,核心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企業數量超過4300家,智能芯片、開發框架、通用大模型等創新成果不斷涌現。超算、智算、云算協同發力,算力規模居全球第二。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已建成2500多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推動實體經濟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科技企業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主力軍。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田豐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科技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布局主要是圍繞“五新”,一是“新基建”(AI芯片、智算中心、基礎大模型),二是“新終端”(AR眼鏡、自動駕駛汽車、機器人等),三是“新交互”(AR元宇宙),四是“新服務”(AIGC、ChatGPT類產品等),五是“新倫理”(大模型倫理、生成式AI治理)。


      “我國擁有龐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戶市場。同時,我國有全球第二規模的數字經濟和平臺經濟,通過平臺企業的應用實踐,也很容易形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生態。”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大模型應用多點開花


      近來,大模型掀起新一輪智能化熱潮。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華為“盤古”、商湯“日日新”、網易“伏羲”等30多個大模型亮相,其中不少通用和行業垂直模型是首次登場。


      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等機構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圖研究報告》顯示,我國研發的大模型數量排名全球第二。一些垂直專業類大模型不斷深化落地,生物制藥、遙感、氣象等大模型正在發揮縱深優勢。


      “我國的基礎大模型通過持續提升訓練效率追趕全球頂尖水平,并向產業大模型快速演進。大模型正加快融入智能網聯車、AR眼鏡、數字人、社交軟件、電商直播、醫療服務等應用場景。”田豐說。


      “在應用層面,大模型最大優勢是強大的生成能力和涌現能力,不僅在個人消費場景下可以提升消費體驗,在產業場景下也能幫助企業降本增效、創造商業價值。”中金公司研究部硬科技行業首席分析師彭虎表示。


      盤和林表示,當前國內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比較集中,未來需要拓寬人工智能應用,重視高質量數據積累,嘗試在算力芯片上實現技術自主。既要夯實人工智能發展基礎,也要在應用上百花齊放。


      多方協力促產業創新發展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下游應用的不斷探索,人工智能將深度滲透到人們生活和生產活動中。


      工信部副部長徐曉蘭近日表示,將加快研究制定人工智能產業政策,引導各界集聚資源形成發展合力。加大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攻關力度,加快推進軟硬件適配,構建從智能芯片到算法框架到大模型的全棧式產業鏈。打造生態主導型龍頭企業,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支持開源社區建設,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生態。


      地方上,上海提出積極推進大模型技術創新和應用,系統性支持技術攻關、算力供給、數據集建設和公共服務需求。探索適應大模型特點的創新監管方式。上海徐匯區提出15條扶持政策,包括聚焦技術強基支撐,支持通用大模型、垂類大模型等關鍵領域自主創新,支持具身智能、自主智能體等前沿領域布局;聚焦場景應用示范,全面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金融、社交、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融合賦能。


      “人工智能發展的根本目標是落地于產業,服務于人。”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說,應攜手各方伙伴,以優質模型、澎湃算力讓企業的“黃金數據”發揮出高效用,助力產業創新發展。(記者 班娟娟)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人工智能迎風口 預計明年市場規模將破380億

      2016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快速增長,全年超過230億元,預計2018年將達到381億元,復合增長率達26 3%。與此同時,隨著存儲、計算、虛擬現實、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交叉融合,未來十幾年后數字經濟將形成全新的產業生態。
      2017-03-22
    • 家電業掀起人工智能語音潮 仍需注重實用性

      近期,互聯網電視市場再起波瀾,小米、樂視、TCL及長虹等四大電視品牌商不約而同的發布具有語音交互功能的新款互聯網電視,將人工智能語音技術推向前臺。
      2017-05-05
    • 人工智能元年開啟 計算機視覺產業進入利潤回報期

      人工智能被普遍認為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組成,人們期待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將產生變革性的影響,就像過去幾個世紀的蒸汽動力、電力以及無處不在的電腦運算能力那樣。
      2017-05-08
    • 人工智能:中國迎來"后發制人"的機遇

      當前,加快從要素驅動發展向創新驅動發展的轉變,培育人工智能產業生態,促進人工智能在經濟社會重點領域推廣應用,打造國際領先的技術體系,是“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重要組成部分。
      2017-06-11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