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集合信托市場呈回調態勢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10-11





      剛剛過去的9月份集合信托市場呈現回調態勢。其中,發行數量和發行規模下滑幅度超兩位數,成立數量和規模也遇冷明顯。業內專家表示,上述市場回調是受長假來臨、工作日減少和市場觀望情緒等因素影響。目前,我國信托行業整體上形成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概率較低。


      發行、成立“雙下滑”


      用益信托網最新數據顯示,截至9月28日,2023年9月共有52家信托公司發行1720款集合信托產品,發行數量環比減少224款,降幅為11.52%;發行規模725.84億元,環比減少194.91億元,降幅為21.17%。


      對此,用益信托研究院研究員喻智表示,受長假的影響,疊加工作日減少,信托公司對產品投放進行調整,集合信托產品投放有明顯的減少。以2023年9月份最后一周(9月25日-10月1日)為例,該周集合信托發行市場熱度下滑。全周共29家信托公司發行集合信托產品191款,環比減少29.26%;發行規模137.59億元,環比減少42.27%,日均發行規模34.39億元,環比減少27.84%。


      事實上,除發行市場回調外,9月集合信托成立市場也遇冷,成立數量和成立規模雙雙下行。數據顯示,截至9月28日,2023年9月共有46家信托公司成立了1950款集合信托產品,成立數量環比減少82款,降幅為4.04%;成立規模390.80億元,環比減少91.72億元,降幅為19.01%。


      另外,集合信托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繼續下滑。數據顯示,截至9月28日,2023年9月集合信托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6.49%,環比減少0.03個百分點;產品的平均期限為1.37年,與上月持平。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集合信托成立市場9月份整體不如8月份,但在月內呈現回暖態勢。以9月份最后一周為例,該周共有385款集合信托產品成立,環比增加0.26%;成立規模72.23億元,環比增加5.45%,日均成立規模18.06億元,環比增加31.81%。


      “受雙節長假影響,該周集合信托產品迎來一波集中成立潮,產品成立維持高位。”喻智解釋稱。


      產品成立表現分化


      用益信托網報告分析稱,9月份投向基礎產業領域的集合信托資金規模占比有所攀升。截至9月28日,2023年9月基礎產業類信托規模占比33.05%,環比增加6.85個百分點;金融類信托規模占比60.06%,環比減少6.57個百分點;房地產類信托規模占比0.73%,環比減少1.98個百分點;工商企業類信托規模占比5.80%,環比增加1.52個百分點。


      對此,喻智表示,9月份非標信托產品和標品信托產品成立表現分化,非標產品成立數量及規模明顯上行,而標品信托產品募集相對困難。“一方面,受長假的影響,工作日減少,且標品信托資金募集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銀行、券商等渠道,受假期因素影響較大;另一方面,證券市場相對低迷,市場情緒不振,標品信托產品資金募集受到一定影響。”喻智分析稱。


      行業系統性風險概率較低


      一面是信托發行市場回調,一面是萬億信托產品到期。根據中國信托業協會9月1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信托公司在未來9個月需要兌付的信托規模較大,即將到期的信托規模約為3.33萬億元。


      不過,在業內專家看來,信托行業整體上形成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概率較低。太平洋證券表示,近期信托風險主要暴露的是個別信托產品的流動性風險,整體上形成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概率較低,我國場外衍生品市場錨定的基本是流動性較高、無杠桿的股指和期貨產品,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托風險的傳導和放大效應。


      事實上,信托資產同比增速從2018年9月開始轉負,并一直延續到2022年3月末;信托資產規模也從2017年12月末26.25萬億元的峰值,下降到2022年3月末的20.16萬億元,降幅為23.18%。2022年二季度以來,信托資產規模企穩回升。截至今年6月末,已連續5個季度實現同比正增長,規模變化趨于平穩。


      此前,中國信托業協會發布《2023年二季度中國信托業發展評析》顯示,今年上半年,信托資產規模延續2022年以來穩中有升的發展態勢,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信托資產規模余額為21.69萬億元,較今年一季度末增加4699億元,環比增幅為2.21%,較上年同期增加5769億元,同比增幅為2.73%。


      “信托機構發行的產品具有完善的保障措施。如果某家信托公司的全部凈資產無法償付債務的時候,原則上可以使用信托保障基金。此外,如果這些債務發生的過程中該信托履行了全部披露職責,因市場原因導致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無法償還債務,那么信托公司無需賠付,信托公司有責任幫助投資者追繳欠款,追繳回的欠款用于賠付投資者。”太平洋證券報告稱。(記者 鐘源)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