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5萬輛、5.16萬輛、3.61萬輛……進入10月,比亞迪、廣汽埃安、理想汽車等各大新能源車企競相發布9月銷量數據,多家車企銷量創新高,9月含“金”量不低。
車企花式促銷
“金九銀十”是傳統的汽車銷售旺季,是各大新能源車企沖刺銷量的關鍵節點之一。近期,多個品牌推出限時優惠政策:9 月 28 日,比亞迪護衛艦 07 推出限時優惠政策,10月1日至10月31日,購買護衛艦07可享1.2萬元現金優惠,同時還可疊加2年0息、5000元置換補貼、2年內免費充電樁及安裝服務等權益;9月19日,新款小鵬G9正式上市,官方售價區間為26.39萬-35.99萬元。相比老款,新車型起售價降低4.6萬元;9月15日,蔚來全新EC6 100kWh車型較老款(性能版)下調7.8萬元……
新能源車市降價潮源于行業競爭壓力。“目前大部分造車新勢力尚未實現盈虧平衡,降價通常會使其他新能源車企壓力更大,部分車企被迫跟隨降價,否則銷量更加慘淡。”一位業內專家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車企年銷完成率大多未超過50%,導致下半年銷售壓力倍增。“在車企實際銷量與目標相差大,且依然按原計劃排產的情況下,庫存壓力可想而知。為了讓工廠運轉起來,企業只能降價銷售,減輕庫存壓力,未來再考慮掙錢的事。”中歐協會智能網聯汽車分會秘書長林示指出。
乘聯會分析稱,9月狹義乘用車零售銷量預計為198萬輛,環比增長3.1%,同比增長3.0%,其中新能源零售75萬輛左右,環比增長4.7%, 同比增長22.3%,滲透率約37.9%。可以看到,新能源市場延續了今年以來的強勢表現,越來越多的購車消費者傾向購買“帶電”車型。
政策“組合拳”發力
在車企花式促銷以提振銷量的同時,為進一步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鞏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優勢,近期多地多部門陸續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銀河證券指出,促進汽車消費已成為政策關注重點,這將支撐車市過渡、促進消費者信心恢復,淡季過后銷量有望環比再增長。
9月26日,云南省發布的《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的若干措施》明確,延續和優化2023年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對購置日期在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間的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其中,每輛新能源乘用車免稅額不超過3萬元;對購置日期在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間的新能源汽車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其中,每輛新能源乘用車減稅額不超過1.5萬元。
9月14日,上海市發改委發布關于調整《上海市促進汽車消費補貼實施細則》部分內容的通知,將延續實施新能源汽車置換補貼。2022年6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個人用戶報廢或者轉讓(不含變更登記)本人名下在上海市注冊登記的非營業性小客車,并且在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注冊的汽車銷售機構購買純電動小客車新車,注冊使用性質為非營運的,上海市給予個人用戶一次性10000元購車補貼。
在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看來,穩定消費要從增強購買力和穩定消費信心、增強汽車產品魅力等多方面著手。“穩定消費信心很重要。去年,針對新能源汽車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效果顯著。今年將在落實好原有政策的同時,積極出臺新政策,包括指導地方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優化充電等使用環境,推進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等。”
“銀十”可期
值得一提的是,從最新數據來看,新能源車市“金九”已如期而至。比亞迪9月銷量達28.75萬輛,同比增長42.8%,領跑新能源車企;廣汽埃安9月銷量5.16萬輛,同比增長72%;理想汽車9月共計交付新車3.61萬輛,同比增長212.7%,創單月交付新高。
隨著多方合力提振消費熱情,新能源車市“銀十”值得期待。乘聯會指出,超長的“十一”假期以及過往大型旅游景點摩肩接踵的火爆場景,包括全國范圍內相對涼爽的金秋氣候,都將促進周邊游、自駕游,帶動購車需求。“部分車企為扭轉被動趨勢,主動調整產品價格體系和營銷策略,對消費的拉動作用將持續體現。隨著各地促消費政策的持續落地,各類車展等線下活動將蓬勃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也將成為展銷購車的良好載體,拉動消費效果得以穩定體現。”
“汽車行業產業鏈長、涉及面廣、帶動性強。當前,國際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國內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減弱三重壓力仍然存在,行業穩增長任務較為艱巨。”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王衛明在工信部舉行的工業穩增長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工信部將突出抓好“三個統籌”,即統籌推進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統籌支持新能源汽車和燃油汽車兩大市場主體消費、統籌利用好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鞏固拓展汽車行業穩中向好發展態勢。
另外,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新能源汽車分會秘書長章弘進一步建議:“車企應根據市場需求以及發展趨勢制定長遠務實的規劃;找準市場定位,研發出具有差異化的車型,滿足市場需求;合理從車輛營銷中獲取利潤,以保證創新研發、生產制造、靈活營銷等方面的順暢進行。”(記者 姚美嬌 楊梓)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