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本增效 氫能應用場景多點開花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10-27





      近日,我國首艘氫燃料電池動力示范船“三峽氫舟1”號在長江三峽起始點湖北宜昌首航。這標志著氫燃料電池技術在我國內河船舶應用實現零的突破。三峽集團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星燎表示,首航成功對加快內河航運綠色低碳發展具有示范意義,是踐行新發展理念、落實“雙碳”目標的生動實踐。


      這是推動氫能多元化應用的一個縮影。業內人士表示,在“雙碳”目標背景下,我國氫能“制、儲、運、加、用”等產業鏈穩步發展,關鍵零部件等核心技術取得新進展。


      氫能應用場景不斷拓展


      10月11日,由三峽集團所屬長江電力、中國船舶第七一二研究所、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中國船級社、武漢長江船舶設計院、江龍船艇等單位共同研發建造的氫燃料電池動力示范船“三峽氫舟1”號,在湖北宜昌三峽游客中心(九碼頭)完成首航。該船是國內首艘入級中國船級社氫燃料電池動力船。


      據測算,“三峽氫舟1”號相比傳統燃油動力船舶,預計每年可替代燃油103.16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43.67噸。


      據悉,“三峽氫舟1”號能源補給站是國內首個內河碼頭型制氫加氫一體站,利用三峽電站發出的清潔電能進行電解水制氫,氫氣經過壓縮、儲存、加注等環節,直接供給氫能源船舶。該站2022年12月25日調試出氫,2023年8月19日向“三峽氫舟1”號加氫。加氫站包括200標方/小時PEM電解水制氫系統、500公斤/日加氫系統、船用氫氣加注系統、車用氫氣加注系統、8標方/小時氧氣充裝系統等配套附屬設施,可滿足船舶大量、快速充氫需求,實現240公斤/小時的氫氣安全快速充裝。


      近年來,我國積極搶占氫能發展賽道,一批產業集群加速涌現,應用領域不斷延展。除了航運領域外,氫能在重載卡車、城際物流、航空等領域,尤其是汽車領域發揮不容小覷的作用。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氫能分會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達到12682輛,國內在營加氫站已達245座,建成數量358座,加氫站占全球的36.7%,位居全球第一。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全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產銷數據分別為2495輛和2410輛,同比增加38.4%和73.5%。


      “我國氫能發展以交通領域作為先導,推動氫能應用領域日益多元化,為氫能發展奠定了很好的產業基礎。”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部長、能源政策研究所負責人景春梅說:“未來,隨著降本增效持續推進,氫能應用的經濟性有望逐步顯現,將會打開更大的市場空間。其中,工業領域是氫能脫碳的最大潛力所在。”


      “燃料電池汽車作為氫能產業發展的先導領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氫能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宇表示,隨著產業技術快速發展,逐步明確氫的能源屬性,氫能應用從化工原料向交通、建筑及能源領域快速滲透,未來氫能技術將有望在氫冶金、綠氫化工、氫儲能等領域得到全面應用。“未來,隨著多種應用的推廣,氫能需求將逐漸擴大,到2025年我國氫氣的年需求量將達到4058萬t,到2030年我國氫氣的年需求量將達到4910萬t。”


      多舉措促進產業發展


      雖然我國氫能應用日益多元化,市場前景十分廣闊,但其規模化、產業化應用仍然任重道遠。


      “目前,氫能綠色發展還面臨一些難點和問題,貫穿于制、儲、輸、用等產業各個環節中。”景春梅表示,比如,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制氫國,但是可再生能源制氫占比有待提高;目前尚未解決大規模跨季節儲能的技術、成本、商業模式等問題,很多儲氫項目處在實驗探索階段,輸氫也存在運輸不通、供需不暢等問題。此外,工業領域用氫潛力尚待釋放。


      張宇說,我國氫能產業在關鍵材料、核心零部件、裝備性能以及穩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依然存在核心技術不強、運營成本較高等問題。


      針對氫能應用面臨的問題,景春梅建議,要優化氫源配置,以“綠氫”為導向,推動新能源大基地積極發展制氫產業;鼓勵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優化組合,通過“綠電”制“綠氫”,在化工、冶金等領域逐步實現“綠氫”替代。同時,支持開展高壓氣態、有機液態、液氫、管道等多種輸氫路線的技術示范,疏通產業堵點,解決好“綠氫”供需不匹配問題。此外,要促進技術創新降成本,聚焦短板弱項,適度超前部署一批氫能項目,持續加強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建立協同高效的創新體系。


      張宇表示,要加強氫能產業戰略研究,細化氫能發展路徑;建立健全產業政策、安全監管及技術標準體系;構建清潔化、低碳化的氫能供應體系;建立氫能關鍵技術攻關與核心裝備自主化的長效機制;加強氫能專利保護;加大對氫能全產業鏈的補貼政策及金融支持力度;打造全方位的氫能產業生態圈,推動氫能應用領域不斷擴大,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記者 葉偉)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