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力量聚集 北交所公司展現強勁發展韌性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11-17





      兩年前的11月15日,北京證券交易所(簡稱“北交所”)開市,圍繞“打造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的使命,資本市場專注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之路啟程。北交所開市兩年來,一批創新能力強、成長速度快、科技成色足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加速聚集,服務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不斷顯現。


      優質創新力量不斷集聚


      目前,北交所初步聚集了一批創新型中小企業,正形成優質企業集結態勢。


      截至11月14日記者發稿,北交所上市公司已達229家,總市值超2800億元,累計公開發行融資超470億元,近八成募集資金投向先進制造、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領域。北交所上市公司中,戰略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等占比超八成;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超過九成,近一半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上市公司覆蓋工業材料、信息技術、醫藥健康等多元細分創新領域;細分行業龍頭以及汽車、光伏、半導體等重要產業鏈“小而美”特色企業眾多。


      業績層面,北交所上市公司立足科技創新,整體經營業績積極向好,并展現出強大的韌性。2023年前三季度,近九成上市公司實現盈利,27家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超五成;六成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其中16家公司增幅超五成,17家公司營業收入超過10億元;五成公司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其中26家公司增幅超五成,12家公司凈利潤過億元。


      “兩年來,在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推動資本市場改革和發展等方面,北交所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主要體現在上市公司數量的增長、盈利公司比例的提升以及一系列全面改革措施的落地,不僅彰顯了北交所對中小企業的服務能力,也展示了其在資本市場中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致同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合伙人江永輝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


      “北交所聚集了一批符合國家科技強國戰略發展的企業,整體質量優秀,科技屬性強且未來發展前景廣闊。在注冊制的全面推進下,這些優秀的科技企業融資渠道拓展,技術研發得到更好展開,資本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益顯著。”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對記者表示。


      研發投入持續加碼


      北交所公司堅持創新驅動戰略,借助資本市場平臺,持續加大研發投入。2023年前三季度,研發費用共計51.89億元,同比增長8.02%。超七成公司研發同比增長;平均研發強度4.31%,約為規上企業平均水平的3倍。從歷年情況來看,北交所上市公司研發費用整體亦呈現增長態勢。《經濟參考報》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2020年、2021年、2022年,北交所上市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42.56億元、56.97億元、69.16億元。


      持續創新投入下,多家北交所公司在關鍵技術攻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新突破,8家公司被評選為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15家企業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平均每家擁有19項有效發明專利,是全國高新技術企業平均水平的2.24倍。涌現出一批創新領跑公司和產業細分龍頭:如新能源負極材料龍頭企業貝特瑞,負極產品連續十年出貨量全球第一。康普化學在銅萃取劑領域市占率全球第三、國內第一,濕法冶煉及萃取技術路線國際領先。


      “目前,北交所上市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超九成,近一半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渤海證券創新投資總部副總經理張可亮告訴記者,“募集資金極大提升了這些企業研發、制造以及市場銷售能力,積聚了長期發展的潛力,對于優化我國經濟轉型結構,促進高質量發展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賦能創新型中小企業全方位發展


      北交所開市兩年來,不少創新型中小企業通過市場融資有效補充資金需求,為企業經營發展和持續創新提供助力。


      “整體而言,北交所上市給公司經營發展注入了澎湃動能,公司進入了持續快速發展的階段。”艾融軟件董秘、財務總監王濤對記者表示,艾融軟件登陸北交所后,公司獲得了來自多方的關注,實現了市場規模與經營效益的快速提升,融資成本下降、融資便利性大幅提高,研發和技術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北交所上市公司整體來看符合專業特性與自身定位,在公司規模、科技含量、創新屬性等方面頗具特色,與其他交易所也形成了協同配合關系,共同促進中國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發展。”經濟學者、允泰資本創始合伙人付立春表示,北交所與新三板以及其他股權市場的聯動,覆蓋面廣,輻射效應強,服務企業增長速度快,對于中國經濟轉型發展意義重大。(記者 李靜 羅逸姝)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