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規模持續擴大 人力資源服務跑出“加速度”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12-05





      人力資源服務業一頭連著億萬勞動者,一頭連著廣大用人單位,具有匹配供需、專業高效的獨特優勢。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達6.3萬家,從業人員104.2萬人,年營業收入超2.5萬億元,分別是2012年的2.2倍、3.1倍和4.4倍,行業發展跑出“加速度”。我國人力資源服務市場已經形成公共服務與經營性服務并重、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并行的發展格局。


      行業規模持續擴大


      全年為3.1億人次勞動者提供就業、擇業和流動服務,舉辦27萬場次各類招聘會,網絡招聘發布崗位信息9.3億條,發布求職信息9.6億條,為5268萬家次用人單位提供專業支持……這是2022年我國人力資源服務業交出的成績單。


      近幾年,受新冠疫情和經濟衰退等多重因素影響,歐美等發達國家的人力資源服務業增速明顯回落。據世界就業聯盟不完全統計,2020年全球40個國家共有19萬家私營就業服務機構,年營業額約為5320億美元,比2019年下降6%,而我國同期人力資源服務業營收增幅為3.9%。


      在近日舉辦的第二屆全國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大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人力資源流動管理司司長張文淼介紹:“過去幾年,我國人力資源服務業經受住多重考驗,收入連續保持增長,充分展現出強勁動力和發展韌性。”


      我國人才資源總量持續增長,人才資源規模、科技人力資源以及研發人員數量等指標均居全球首位。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豐富的人力資源稟賦,為市場發展壯大提供了廣闊空間。


      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集團有限公司企業管理部部長王曉輝介紹,“公司現有9條業務線,串聯成一條全職業生命周期的產業鏈服務體系,包括招聘、培訓、管理咨詢、人事管理、外包、派遣等。同時,通過高效運作全球科技人才生態圈,在綠色能源、雙碳經濟、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科技等眾多領域為企事業單位引才引智”。


      促進人崗精準匹配


      “人力資源服務業一個重要功能是促進就業。”北京市社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楊偉國表示,其主要任務是服務企業更快、更好、更精準地找到所需人力,進行人崗匹配。


      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專場招聘會暨第27屆全國高校畢業生秋季就業雙選會近日在深圳舉辦。深圳技術大學大四學生劉緣早早來到深圳國際會展中心,“我學的是交通運輸專業,對深圳巴士集團比較感興趣,有的崗位跟我的專業方向非常對口”。


      招聘會現場不僅有1395家企事業單位的招聘席,還專門設置了政企路演、簡歷診斷/就業指導、直播帶崗、校企洽談等功能區域。貴州師范大學研究生邱凱說:“職業指導老師根據我的簡歷提出了非常有用的建議。”


      “我們今年還在線上平臺打造了多場智能制造、專項技術人才等專場招聘,助力企業引才。”智聯招聘執行副總裁李強表示,在人社部2023年百日千萬招聘專項行動中,智聯招聘集結具有專業技能、有意愿前往不同城市發展的畢業生,對接行業需求、區域產業特點適配相關技能人才。


      以招聘會為支點,人力資源服務業已貫穿勞動者職業生涯全過程,職業測評、技能培訓、就業指導越來越精準對接勞動者素質與就業需求。2022年全行業開展測評考試服務6701萬人次,培訓3512萬人次,有效幫助勞動者提升知識技能水平。


      此外,零工求職服務業也在快速發展。杭州青團社創始人鄧建波創業10年來,青團社發展成為知名的一站式靈活用工招聘服務平臺,累計為120萬商戶提供約1億次入職,為6700萬勞動者提供了約7億次找工作服務。


      數智賦能行業轉型


      伴隨新舊動能轉換和制造業升級,高質量、高技術人才需求大幅上升。傳統海量面試資源投入多、主觀影響大、結果產出少,難以滿足制造企業對人才選拔效率和質量的需求。由此,“人力資源服務+數字化”的新打法已經成為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的發展共識。


      智聯招聘推出智能招聘工具“AI易面”,將人才測評技術與AI視頻面試深度結合,助企業快速實現海量人才科學化篩選。“2021年,智聯招聘助力某制造業龍頭企業校招,‘AI易面’從數萬名候選人中篩選出約1000名合格人才,幫企業節省了投入。”李強介紹。


      適應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就業形態多樣化,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廣泛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創新發展新模式新業態,直播帶崗、遠程面試、網絡培訓、靈活用工等服務層出不窮。比如,上海外服投資3.25億元用于“數字外服”轉型升級,廣州紅海集團全力打造數字人力資源服務平臺。


      工匠行(重慶)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夏方明介紹,他們與廈門大學合作,共同推動人力資源“工匠AI大模型”開發。該項目通過大模型分析,可大幅提高招聘的匹配度和精準度。(記者 敖蓉)


      轉自: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