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接近尾聲,受A股市場震蕩走低、投資者情緒趨冷等因素影響,年內基金發行市場表現也較為低迷。Wind數據顯示,以基金成立日作為統計標準,截至12月19日記者發稿,今年以來新成立基金數量、發行份額均遠低于去年全年水準。盡管距離年末還有一點時間,但全年基金發行“縮水”已成定局。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中小基金公司今年以來甚至沒有新產品發行,行業頭部效應愈發突出。
繼2022年基金發行數量規模同比大幅“縮水”之后,今年呈現繼續下滑態勢。Wind數據顯示,以基金成立日作為統計標準,截至12月19日記者發稿,今年以來新成立基金數量為1197只,合計發行份額為1.07萬億份;而去年全年的新發基金數量和規模分別為1423只、1.48萬億份,2021年則分別為1854只、2.95萬億份。
除了新基金發行節奏放緩外,今年以來還有百余只新基金宣布延長募集期,另有部分新基金產品因未能滿足基金備案條件,基金合同無法生效,只能宣告發行失敗。
從機構來看,頭部基金公司依然是產品發行的“主力”。Wind數據顯示,易方達、華夏和富國基金今年以來均上報了71只基金產品,并列各基金公司榜首。
從發行成功的產品數量來看,盡管今年基金發行市場偏冷,但頭部機構業績整體較為穩定。年內成功發行20只以上產品的基金公司共有9家,與2022年的10家數量大體相當。不過,部分中小型公募機構從公司整體經營情況、公募基金發行市場募集現狀等角度出發,今年以來并未發行新產品。
具體來看,在全市場已發行過產品的143家公募基金公司中,共有19家基金公司今年以來沒有成功發行的基金產品,如金元順安基金、達誠基金等。不過,上述基金公司多數已順利上報產品,并有1到2只產品正在等待發行。
業內人士表示,考慮到近兩年市場表現,公募機構也在有意識控制基金發行的節奏。由于過去兩年有較多新基金成立,若新基金前期市場表現不好,再進一步發行新產品或影響口碑。在發行市場整體遇冷時,與頭部公司相比,中小型基金公司面臨的挑戰更大。相比發行新產品,上述基金公司更傾向于做好存量基金產品的運營管理,確保公司盈利穩定。(記者 羅逸姝)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