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記者從業內獲悉,為推動“惠民保”穩健運營,多個地方正在就平穩有序開展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即“惠民保”)征求意見。
同時,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惠民保”市場的穩步發展,應繼續在其產品設計方面進行調整,并采取多舉措持續提高“惠民保”參保率。
年內新增27款產品
“惠民保”是由政府支持推動、商業保險公司承保,面向當地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的一種具有普惠性質的商業補充醫療保險,旨在為居民提供簡單、易懂、便捷的醫療保障服務。
2015年,深圳市推出的“深圳市重特大疾病補充醫療保險”成為“惠民保”的雛形。2020年以來,受益于高性價比等優勢,疊加國家政策等影響,“惠民保”參保人數呈井噴之勢。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超4000萬人次參保,保費超50億元,2021年有1.4億人次參保,保費約140億元。截至2022年末,全國“惠民保”總參保人次已達2.98億,累計保費規模約320億元,發展勢頭強勁。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惠民保”的爆炸式增長,主要是由于“惠民保”具有普惠性質,具備低保費、低門檻、廣覆蓋、高保障的特征。
不過,近兩年“惠民保”市場的新產品增速正在逐步放緩。復旦大學日前發布的《2023年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惠民保)知識圖譜》(以下簡稱《圖譜》)顯示,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截至11月15日,新增“惠民保”產品數量分別為97款、83款、72款、27款,而迭代產品數量逐步增加,“存量產品迭代逐步成為其市場發展的主流模式”。
對此,中國精算師協會創始會員徐昱琛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稱,一方面是因為需求已經逐步釋放,增量逐漸轉化為存量;另一方面是由于“惠民保”多為省級或市級統籌,且多采用“一地一策”的運行模式,隨著“惠民保”逐漸鋪開覆蓋至多個地方,新產品的增速也就隨之放緩。
此外,《圖譜》還提出,政府指導、共保體承保的模式和保險公司對風險的預判更加成熟,也促使存量產品迭代成為主流。
“一地一策”仍為主流
“惠民保”市場的發展,有效銜接基本醫保,聚焦居民重大疾病保障,構建了更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有效緩解老百姓的醫療負擔,其產品運營的可持續性也受到廣泛關注。
《圖譜》顯示,在產品運營持續性方面,超七成“惠民保”產品健康運營。截至2023年11月15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推出的284款“惠民保”產品(不包含迭代產品)中,211款產品正常運營,占比約為74.30%。其中,52款產品運營1期,63款產品運營2期,52款產品運營3期,41款產品運營4期,3款產品運營超過4期。持續運營產品中,170款產品為市級統籌產品,占當前運營產品數量的81%;41款產品為省級統籌產品,占當前運營產品數量的19%。持續運營產品的運營模式上,“一地一策”仍為主流運行模式。
隨著“惠民保”進入平穩發展,不同地區的“惠民保”也將呈現出差異化發展態勢。未來監管部門如何更好地推動“惠民保”良好發展,保險公司如何設計出更貼合民眾保障需求的產品,都是需要面對的問題。
對于后續“惠民保”在產品設計方面的調整,有業內人士提出,“惠民保”可以設計為個人保險產品,根據人民群眾的保障需求合理確定保險期間,適當設計其為費率可調的長期醫療保險。同時,“惠民保”可以適當進行責任分級或費率分組,根據組內被保險人平均風險水平確定費率,不對既往癥患者單獨定價,并適度調整免賠額和賠付比例。此外,保險公司可每年進行回溯分析,根據保單年度實際賠付與保障方案預計賠付的偏差,進行費率調整。
雖然“惠民保”的參保人數逐年增長,但國泰君安非銀首席分析師劉欣琦團隊的研究報告也提出,當前“惠民保”在國內的整體參保率偏低。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惠民保”平均參保率19.3%。
在進一步提高參保率方面,徐昱琛認為,一是可以通過多渠道進行宣傳,增強產品知名度;二是增強產品購買渠道便捷性;三是對已經參保人員定期發送經典賠付案例以及相關的賠付數據,及時溝通。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朱同玉認為,可在“惠民保”基礎款之上,針對不同類型既往癥人群開發高保障的升級款產品,滿足參保人群多層次保障需求。探索開發針對帶病體人群專屬普惠險產品,設計更具專病化的保障產品,保費設計上預留一定風險空間,保證產品的可賠付可持續。(記者 冷翠華 見習記者 楊笑寒)
轉自:證券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