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汽車出口量增長和電動汽車在全球范圍內的普及,中國汽車制造商已加快海外布局的步伐。2023年11月,極氪在瑞典開設門店,正式開始向歐洲出口電動汽車,比亞迪也已經登陸日本汽車市場;此前,還有多家中國汽車制造商宣布在歐洲和東南亞建立工廠。
1月19日,工信部相關負責人透露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汽車產銷雙雙突破3000萬輛,產銷分別同比增長11.6%和12%,創歷史新高,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汽車出口491萬輛,同比增長57.9%。
據日本廣播協會報道,截至去年11月,日本汽車出口量為399萬輛,雖然去年全年的數據尚未公布,但預計數量不及中國,中國汽車出口量將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
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發布報告稱,2020年以來,中國汽車出口量持續上升,2022年超過德國汽車出口量。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持續快速增長,是整體增長的主要原因;另外,俄烏沖突導致歐美汽車廠商紛紛退出俄羅斯市場,釋放了部分市場空間。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2023年,中國汽車在俄羅斯的銷量至少是2022年的5倍。
克萊斯勒東北亞地區前負責人、上海謀拓商務咨詢有限公司CEO羅威(Bill Russo)表示,目前,中國電動汽車正在全球市場崛起。
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美國、歐洲、韓國和日本汽車制造商都驚嘆于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中國電動汽車在全球市場已處于主導地位,比亞迪等公司正在瞄準海外市場。
“目前,中國制造商在歐洲電動汽車市場的份額約為8%。預計到2025年,這一份額將達到15%,增長速度還會持續加快。”日本分析人士巖田太郎表示,“大約五年前,對于歐美汽車制造企業來說,中國廠商是必要且穩定的電池供應商,電池生產成本比歐洲低20%。同時,中國企業也可以利用歐美品牌的價值,提升產品競爭力,形成雙贏的局面。不過,在過去三年左右的時間里,中國的電動汽車品牌在價格和質量方面均已超越歐美競爭對手。”
羅威認為,中國的電動汽車出口持續增長,產能高企“功不可沒”。“中國廠商有能力每年生產1000萬輛用于出口的電動汽車,這相當于2022年北美總產量的2/3。2022年,在中國銷售的電動汽車中,80%是國產品牌。”
巖田太郎則表示:“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品牌正迅速崛起,歐美制造商陷入困難的勢頭已不可避免。”他認為,圍繞電動汽車領域,中國和歐美可能會形成一種新的共存關系。美國有關研究機構也曾提到,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可以將部分生產轉移到美國和歐洲。2023年年底,比亞迪已經宣布將在匈牙利建立一座新工廠,長城汽車、上海汽車和奇瑞汽車也計劃在歐洲建廠。
“無論如何,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崛起將使西方國家修改本國的電動汽車和環境政策,這將是歐美重新審視自己電動汽車政策的重大轉折點。”巖田太郎說。(實習記者 楊沐巖)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