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動專利成果更好更快地 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3-19





      盤活存量專利


      79.4萬件/22.9萬件


      截至2023年底,我國國內高校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79.4萬件,科研機構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2.9萬件,合計占國內有效發明專利總量的1/4。梳理盤活有價值卻被閑置的專利成果是推進專利轉化運用的重要任務。


      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等8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盤活工作方案》,推動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產業化率和實施率明顯提高。


      該項工作采取“一平臺、兩端點、三個庫、四步走”的思路。“一平臺”即依托專利導航綜合服務平臺,政府做好保障,提供數據匯集、分類整理等服務支撐。“兩端點”是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由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從供需兩端分別對存量專利進行篩選評價。“三個庫”包括由高校、科研機構存量專利形成的基礎庫、經篩選評價后的可轉化資源庫和按產業領域組建的評價專家庫,三庫協同支持專利評價和產業化工作。“四步走”是指按照全面盤點、市場評價、推廣轉化、做優增量4個步驟交錯進行、壓茬推進盤活工作,實現“邊盤點、邊推廣、邊轉化”。


      助力中小企業創新發展


      213.4萬件


      截至2023年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213.4萬件,同比增長24.2%,占國內企業有效發明專利總量的近3/4,達到73.4%。


      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民銀行、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等4個部門制定了《專利產業化促進中小企業成長計劃實施方案》。方案以專利產業化為主線,明確到2025年底,通過知識產權普惠服務促進中小企業專利產業化能力水平整體提升;重點培育一批以專利產業化為成長路徑的樣板企業,形成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專利密集型產品。


      在重點任務上,方案以全鏈條服務為理念,通過融通創新鏈、融入產業鏈、暢通資金鏈、筑強人才鏈、打通服務鏈,加速知識、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向中小企業集聚。在政策支持上,方案圍繞專利產業化重點任務,整合相關部門政策資源,面向入庫企業按需匹配支持政策,助力中小企業創新發展。


      實施專利開放許可制度


      1.7萬項


      2023年,我國通過專利開放許可試點達成許可1.7萬項,推動了一批專利技術向中小企業轉移轉化。


      2021年6月1日,新修改的專利法實施,增加了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專利權人自愿聲明并經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告,任何人依照聲明的價格和標準支付費用即可便捷獲得專利實施許可。2022年5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印發《專利開放許可試點工作方案》,指導試點地方組織相關地市、企事業單位和服務平臺開展試點,加快了該制度平穩落地的進程。


      截至2023年底,22個專利開放許可試點省份3200多個專利權人共計5.9萬余件專利參與試點,匹配推送至11萬多家中小企業,達成許可超過1.7萬項,其中“一對多”許可占比超四成,有效提升了許可效率。


      2024年1月20日,隨著新修改的專利法實施細則正式施行,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實現全面落地。


      推動高校專利轉化運用


      110.1億元


      近5年,我國高校專利轉讓及許可合同數量從6000多項增長到2.1萬余項,轉化金額從33.9億元增長到110.1億元。


      圍繞完善管理機制、提升高校專利質量,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科學技術部制定實施了《關于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 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開展“百校千項”高價值專利培育轉化行動,推動高校完善知識產權全流程管理體系,健全專利申請前評估和職務科技成果披露制度,特別是優化專利申請資助和授權獎勵政策,提升專利申請質量和轉化效益。


      在加強專業化機構建設、提高專利轉化能力方面,我國加強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高校專業化國家技術轉移機構以及國家知識產權示范試點高校等平臺建設,支持高校自主設置技術轉移轉化系列崗位,鼓勵引入技術經理人參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全過程,提升轉化過程專業服務和管理能力。


      加強知識產權管理


      600多名/2000多名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圍繞知識產權的高質量創造、高水平保護與轉化運用,在加強知識產權管理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嘗試,培養院級知識產權專員600多名,所級專員2000多名,為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在促進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運用方面,中國科學院積極推廣需求導向的技術研發管理模式,從源頭加強科技創新與企業應用深度結合;積極探索許可、轉讓等多種轉化方式,與企業需求相適應,促進轉化運用。如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探索了附條件許可轉化模式,通過與企業深度融合,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積極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工作,探索了“先賦權后轉化”“先賦權后獨享”等轉化新模式,拓寬了成果轉化的路徑,提高轉化運用效能。


      數據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例行新聞發布會


      轉自:中國知識產權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