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專利局近日發布的2023年專利指數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在歐洲專利局提交的專利申請數量為2.0735萬件,同比增長8.8%,再次創下歷史新高。
報告顯示,2023年,歐洲專利局共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利申請19.9275萬件,較2022年增長2.9%。美國以4.8155萬件專利申請位居榜首,其后依次是德國(2.4966萬件)、日本(2.152萬件)、中國、韓國(1.2575萬件)。2023年,中國與韓國成為拉動歐洲專利局專利申請增長的主要力量,其中韓國同比增長21%。
歐洲專利局局長安東尼奧·坎普諾斯表示,去年,中小企業的申請比例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歐洲新的單一專利制度顯著改善了當地的創新環境,為企業家提供了更簡單、更經濟的選擇,以保護他們的技術,鼓勵這些創新內容進入龐大的歐盟市場。
從具體申請領域來看,歐洲專利局去年收到專利申請最多的領域依次是數字通信、醫療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其中,數字通信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最高,達1.7749萬件,較2022年增長8.6%。計算機技術、醫療技術和測量領域專利申請量分別同比增長1.2%、1.3%和3.5%。電機、儀器和能源領域專利申請數量增長最快,達1.5304萬件,同比增長12.2%。生物技術領域專利申請量也保持強勁增長勢頭,與2022年相比增長5.9%。
在數字通信領域,中國是專利申請最多的國家,占總申請量的28.3%;在電機、儀器和能源領域,中國專利申請量排名靠前。報告指出,數字通信,計算機,電機、儀器和能源領域是中國申請最為集中的三大領域,在2023年提交的專利申請中,該三大領域提交的專利申請數量占中國提交專利申請總量的48%。
從申請人排名來看,華為以超過5000件的專利申請再次位居專利申請人首位,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12.6%。在排名前50的申請人中,有多家中國企業上榜,其中,中興通訊與寧德時代分別以947件和832件專利申請位列第16位與第18位。
歐洲專利局首席商業分析師艾丹·肯德里克表示,根據歐洲專利局和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達成的共識,于2020年12月首次啟動的關于專利合作條約國際檢索單位試點項目將再延期3年。該項目使中國居民擁有繼續從歐洲專利局獲得國際檢索和書面意見的機會,從而支持他們在歐洲專利保護的戰略目標。同時,該項目還促進了歐洲和中國的創新以及經濟增長,加強了歐洲與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同濟大學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教授單曉光表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國際技術市場上的競爭和摩擦將會更為激烈。中國企業不僅要加大力度積累創新動能,更要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尤其是國際知識產權規則,為出海做足準備。
中盈律師事務所律師董欣向記者表示,中國企業在提升專利申請數量的同時,需要加強對專利質量的重視,尤其在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創新水平,從而增強企業在歐洲市場上的競爭力。隨著新能源汽車、電池動力等行業的飛速發展,企業還需要重視產業鏈方向上的知識產權建設,與當地企業加強國際合作,在保護自身創新成果的同時,爭取更多的商業利益回報。
北京時代華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徐新明向記者表示,從事涉外業務的企業需注意提前進行相關知識產權戰略部署。企業要向產品輸出目的國或地區提前申請專利和商標,并盡可能地將擬生產、出口的產品所涉及發明創造申請為專利,至少要將企業的核心技術申請為專利。如有可能,應進一步將核心專利轉化為技術標準。此外,還要對目標國或地區處于有效期的相關專利進行檢索,如發現有可能侵犯他人專利權,可以通過交叉許可化解侵權風險,從而將企業在海外發展創新落到實處。(記者 錢顏)
轉自:中國貿易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