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線路不固定、收貨地偏遠、貨值高、貨量不穩定的特點
光伏物流期待精細化、數字化
隨著終端市場需求持續顯現,光伏制造端企業不斷拓展疆土,產能規模逐漸增加,廠址選擇愈發靈活,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在光伏全產業鏈中,從上游硅料生產到下游電站建設,所有環節都離不開供應鏈協同。新形勢下,作為供應鏈管理運營的核心,光伏物流產業顯示出新的發展趨勢。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指出,光伏企業正處于營銷全球化到經營全球化轉型階段,光伏物流產業如何跟上供應鏈戰略發展步伐,真正實現降本增效目標,保障企業物流供應鏈穩定、安全與高效是當前光伏產業關注的重點問題。未來,光伏物流產業將朝著精細化、數字化方向發展。
深層次探索降本空間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分會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達17.8萬億元,社會物流總額達347.6萬億元,全國貨運總量為506億噸。公路、鐵路貨運量、港口貨物吞吐量多年來居世界第一位,是全球物流大國。同時,以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促使光伏物流需求大增,光伏物流產業不斷壯大。
“盡管近年來光伏組件價格持續下降,但物流成本仍然處于較高水平。我們公司光伏業務生產環節的物流費用占比約在3%至5%,而十年前占比僅約1%。物流費用持續增長倒逼企業關注物流環節降本。”一位不愿具名的光伏企業高管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分會副秘書長王衛軍認為,光伏產業物流具備典型的傳統合同物流特點,不過同時也需要提供個性化增值服務。具體來看,承運光伏貨源的物流組織形式具備傳統大宗合同物流共同特征,除此之外,光伏產業物流還存在線路不固定、收貨地偏遠、貨值高、貨量不穩定的特點。
上述高管對此表示認同:“光伏產業上游硅料廠商主要圍繞原材料進行選址,多位于西北,而組件廠商則主要聚集在東南沿海一帶,運輸距離較遠,且大多是單程運單,返程很難找到合適的貨源,存在長時間等待或者空車返程等情況。如果解決了光伏物流產業的特殊情況,成本也就會隨之降低。”
數字貨運平臺成新途徑
業內人士一致認為,降低物流成本并不等于壓縮單個運輸環節的成本費用。晶澳科技全球物流供應鏈總監高劍提出,光伏企業在物流管理上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物流全流程難掌控、缺乏在線化操作和管理、承運商管理難、缺乏規劃和預約系統支撐、上下游企業協同難、缺乏數據的積累和分析等。除運輸環節的剛性成本外,光伏企業更希望在運力調度、路線規劃、在途保障、數字化協同等環節實現優化。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指出,網絡貨運平臺有望成為助力光伏物流降本增效的新途徑。運用網絡貨運平臺可以提高運力資源整合效率,保證產品交付時效性。
福佑卡車新能源事業部總裁葛愷認為,相較于傳統物流,數字貨運平臺運力池、貨主池更大,運單類型豐富,利用算法模型分析,可以把多個臨近運單組合為高效運輸任務的“訂單包”,匹配更經濟更高效的運力模式,解決單一行業運力潮汐問題,進而降低運輸成本。“同時,光伏產品貨值高,且目的地大多很偏遠,客戶有實時掌握貨物運輸狀態的需求。和平時我們網購物品跟蹤包裹狀態一樣,我們還可以通過智能預警系統對業務節點全流程監控,針對如晚點、線路偏移、長時停滯等異常情況,及時跟進,確保貨物準時安全到達。”
葛愷進一步表示:“從我們承接的光伏組件運輸項目來看,沿途環境大多比較復雜,地面不平導致車輛震動可能導致光伏板損壞,提前路線勘察十分重要。規劃合理的運輸方案能有效減少運輸途中貨損情況和異常發生率,降低項目成本。比如,此前我們曾運輸了總容量為212兆瓦的光伏組件,從江西鷹潭發往云南臨滄,距離在2200公里左右,通過線路優化、運力調度等措施,項目整體物流成本下降約5%,供應鏈效率提升了10%。”
推進物流數字化轉型
“光伏產業供應鏈涉及投資方、貿易方、運營方、物流服務商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之間環環相扣,需要實現多環節系統發展,更要加強體系建設。這就需要培育供應鏈生態,同時關注供應鏈信息化、平臺化和數字化技術的落地與實踐。”王衛軍說。
為此,王衛軍提出,未來光伏物流與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發展將呈現三大趨勢。
一是物流企業數字化轉型,通過技術支撐、流程再造和數據驅動助力光伏產業物流高質量發展。首先,通過數字技術的應用實現運輸、倉儲、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等作業環節以及內部管理的降本、提質、增效。其次,保持企業所提供的單項物流服務、整體解決方案及配套增值服務等業務結構的合理性以實時應對不斷變化的內外部環境。最后,以數據驅動的自主演進決策替代原有的金字塔式決策體系,推動物流企業商業變革與創新,創造由物流服務帶來的價值增量。
二是促進物流行業組織能力升級,主要表現為供應鏈一體化管理、多式聯運和提供增值服務。
三是實現制造企業物流與供應鏈的數字化。現代化產業體系本質上是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的經濟循環運行系統,物流和供應鏈平臺對于服務經濟循環、提高運行效率具有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提出,未來,靠近銷售地設立生產基地或成為光伏組件產能布局的主流趨勢。(記者 董梓童)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