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光熱發電與風電光伏一體化發展,近日,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發布《內蒙古自治區光熱發電與風電光伏發電一體化系統項目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
業內人士認為,內蒙古推動光熱發電與風電光伏一體化系統作為整體接入公用電網,既有助于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保障電力系統的安全性和供電可靠性,又有助于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構建綠色低碳現代產業體系。光熱發電與風電光伏一體化的關鍵在于發揮光熱發電的調峰電源和儲能雙重功能。
前景廣闊
“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受氣象條件制約,具有間歇性、波動性和隨機性等特點。部分特高壓外送通道,由于缺少調節電源,輸電功率與設計值相差甚遠,棄風、棄光現象嚴重。”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
推動光熱發電與風電光伏一體化,可調節支撐新能源。“光熱發電與風電光伏一體化產業鏈長,可消化提升特種玻璃、鋼鐵、水泥、熔融鹽等傳統產業,還可帶動新材料、智能控制等新興產業發展。內蒙古發展光熱發電與風電光伏一體化,順應新能源協同發展的客觀規律,有力支撐了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和綠色低碳現代產業體系發展。”孫傳旺表示。
內蒙古太陽能行業協會會長溫建亮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風光大基地項目是內蒙古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基地的主要戰略之一,風光電的波動性、不穩定性和間歇性給電網送出提出了挑戰,而風光電站和光熱發電站一體化建設,可以發揮光熱發電站的儲能和調峰優勢,為風光電送出提供更友好的電力。“風光熱一體化建設不僅可推動光熱發電技術進步和產業化,也使得電力送出更穩定,光熱發電的儲能優勢比電化學儲能及其他方式更為顯著。”
“內蒙古自治區風光資源豐富,土地資源富集,具備發展光熱發電的先天優勢,目前已建成中船重工10萬千瓦槽式聚光熱發電站,并成功運行多年。在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的過程中,內蒙古光熱發電發展前景廣闊。”溫建亮進一步表示。
政策助力
配套政策的支持為光熱發電與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據了解,2023年4月,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推動光熱發電規模化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結合沙漠、戈壁、荒漠地區新能源基地建設,盡快落地一批光熱發電項目。力爭“十四五”期間,全國光熱發電每年新增開工規模達到300萬千瓦左右,光熱發電規模化發展提速明顯。此外,《關于支持內蒙古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政策也有力支持了內蒙古地區發展光熱發電與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
資料顯示,國家能源局2016年啟動首批20個光熱發電示范項目,裝機規模達134.9萬千瓦,開啟了我國光熱發電的商業化進程。國家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杜鳳麗公開表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各省份在建和擬建的太陽能熱發電項目超40個,總裝機容量約4800兆瓦,預計最晚將于2025年完成建設,其中約有1200兆瓦預計于2024年建成。
業內人士認為,示范項目帶動相關企業自主創新,突破多項核心技術,并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我國光熱產業鏈體系覆蓋從原材料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裝備各個環節,包括鋼鐵、水泥、超白玻璃、高溫吸熱及傳儲熱材料、保溫材料、塔式定日鏡、塔式吸熱器等。在國家第一批光熱發電示范項目中,國產技術及裝備的可靠性和先進性在電站投運后得到有效驗證。”孫傳旺表示。
不過,光熱發電與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投資成本和收益的不匹配,制約了相關項目發展。據相關平臺統計,目前國內在建或推進中的光熱發電項目共計35個,其中光熱裝機規模達到20萬千瓦的僅1個。“由于光熱發電與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普遍按照當地燃煤發電的基準電價上網,高價的光熱需要通過低價風電和光伏的利潤空間來彌補。這導致相關項目大幅削減聚光集熱系統,光熱發電機組的發電量和靈活調節功能大打折扣。”孫傳旺表示。
打造規模化電站
記者注意到,當前部分風光熱一體化項目中風光和光熱的配比通常為6:1、9:1。《征求意見稿》提出,光熱發電與風電光伏一體化系統中光熱發電、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按照1:2:0或1:1.5:1或1:1:2三種方案進行配比,項目業主可根據實際自行選擇。業內人士認為,光熱配比提升可進一步發揮光熱發電的調節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據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發布的《中國可再生能源工程造價管理報告2023年度》,早期光熱發電項目造價普遍較高,單位千瓦總投資為2.4萬—3.5萬元。近期項目單位造價明顯降低,單位千瓦總投資為1.35萬—2.3萬元。
興業研究近日發布的研報也指出,光熱發電度電成本雖然已從2010年的2.74元/度下降至目前的0.85元/度,但下降的幅度不敵光伏,度電成本依然較高,使得其前期發展較為緩慢。但隨著光熱發電作為調峰資源得到認可,在新能源電站逐步提高調峰責任的背景下,“新能源+光熱”聯營項目逐漸增多,光熱電站進入了規模化發展初期。
孫傳旺認為,為推進光熱發電與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運行,需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降低設備成本。“要推動光熱發電與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主要設備實現全面國產化,降低設備價格,減少驅動系統技術成本。同時,積極開展綠色電力交易試點,適時將地方電力交易中心納入國家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平臺,完善本地電力市場建設,以市場化方式促進新能源健康發展和高效消納。此外,調整光熱電站功能,降低綜合成本。推動一體化項目中光熱電站功能由‘能發盡發’的獨立電源轉變為‘儲能調峰’的靈活設備,配套新能源電站吸納棄電,減小聚光系統規模。”(記者 林水靜 楊梓)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