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余年的時間跨度看,我國奶業逐漸走出低谷,整體處于發展與上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綜合水平顯著提升。
乳制品質量比肩發達國家水平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二級巡視員謝立安介紹,2023年,全國牛奶產量4197萬噸,同比增長6.7%。全國規模以上乳品企業654家,主營業務銷售總額4621億元,同比增長2.57%,高于食品制造業平均2.55%的增速。“成績得來不易,充分彰顯了我國奶業的深厚潛力和充足活力。”
回看過去十余年奶業的發展,這種潛力、活力、實力更加凸顯。國務院參事、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于康震介紹,目前我國奶業總體達到世界發達國家產業水平,包括乳品質量安全總體達到世界奶業發達國家水平,乳品加工企業總體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具體來看,在行業監管方面,我國全面加強奶業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不斷完善乳品法規標準,嚴格落實從嚴監管嬰幼兒配方乳粉,不斷提高奶牛養殖能力,推動乳品加工做優做強。在奶源自給率方面,國務院明確提出我國奶源自給率要保持在70%以上,目前已達到70%以上的安全水平。在乳品加工領域,2023年,我國規模以上乳品加工企業的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生產設備推動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顯著提升。此外,我國奶業在奶牛規模化養殖、奶牛單產,以及優質飼草料的供應能力等方面也實現大幅度提升。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劉長全說,與國際上奶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奶業形成了自己的優勢。一是超大規模市場和巨大消費增長潛力,為奶業投資和機械化、數字化等發展提供保障,助力奶業高水平實現現代化。二是具備發展奶業的優良資源條件,內蒙古、寧夏等省份地處黃金奶源帶,其他主產省區也有良好的養殖環境和豐富的飼草料資源。三是有較為完備的現代奶牛產業技術支撐體系。
奶業競爭力不斷提升
中國奶業協會原副會長兼秘書長劉亞清結合《中國奶業質量報告(2024)》分析,我國奶業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產業綜合素質持續增強,質量安全水平再提升,國產品牌美譽度和國際競爭力逐步增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乳品量質持續雙升。2023年,全國生鮮乳抽檢合格率100%;乳品總體抽檢合格率99.87%;生鮮乳中乳蛋白、乳脂肪等質量安全指標達到較高水平;菌落總數、雜質度和體細胞監測平均值分別符合國際和歐盟限量標準;三聚氰胺等重點監控違禁添加物抽檢合格率連續15年保持100%。
——產業素質加快提升。2023年,全國奶牛存欄百頭以上規模養殖比例達到76%,同比提高4個百分點。奶牛平均單產9.4噸,較上年增加200千克;規模牧場99%以上配備全混合日糧攪拌車,原料奶生產100%實現機械化擠奶。
——奶業競爭力持續增強。2023年,國產奶與進口奶抽檢數據顯示,黃曲霉素M1符合中國、美國及歐盟限量標準,鉛、鉻、汞、砷等污染物指標合格率100%;國產奶的乳鐵蛋白、β-乳球蛋白和糠氨酸等指標均優于進口同類產品。
全鏈條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乘著快速發展勢頭,近年來我國奶業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從創新、科技、數智化等方面追求新動能,奶業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組織化水平大幅提升。
日前,記者走進內蒙古自治區等我國奶業主產省區及我國大型奶企看到,“育好種、種好草、養好牛、產好奶、建好鏈”的奶業全產業鏈,正在興起創新之風,著力破解制約奶業發展的“草源”“種源”“奶源”等問題,為我國奶業振興不斷注入動能。
在內蒙古賽科星繁育生物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員每天都在進行奶牛干細胞基因編輯生物育種關鍵技術的研究。近年來,該公司累計培育優秀種公牛超380頭,性控凍精生產能力已達到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累計繁育良種奶牛300萬頭,為內蒙古乃至全國奶業振興提供著“種源”支撐。
當前,在內蒙古、黑龍江、河北、寧夏等奶業主產省區,“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科研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發展路徑正在形成。其中,以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為代表的奶業創新平臺和科研團隊,持續開展技術攻關,著力解決我國奶業“卡脖子”問題。
走進位于呼和浩特市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的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科研人員身穿白大褂,操作著精密儀器,潛心鉆研乳業課題。伊利集團副總裁韓飛介紹,自2022年獲批以來,該中心集聚10余名院士和超過5000人的全產業鏈創新隊伍,圍繞奶牛育種等內容,累計研發出98項技術成果。其中,高產奶牛性別控制胚胎生產技術的更新迭代,使得胚胎牛達到年單產14噸牛奶,提高50%。
近年,我國奶業以“智改數轉”為主攻方向,從點、鏈、面三個維度發力,對奶業進行全方位改造升級,向數智化要奶業增長新動能。
去年,蒙牛打造的全球乳業首座全數智化工廠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投產,實現全球奶業最高年度人效比,即100人創造100萬噸年產量、100億元年產值。“我們還發布全球首個營養健康領域模型——‘MENGNIU.GPT’,打造數智化營養健康管理平臺‘WOW健康+’,通過AI營養師為家庭提供個性化、長周期、多成員的陪伴型健康服務。”蒙牛集團副董事長盧敏放說。(記者張麗娜、王靖、安路蒙、恩浩)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