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中國海油對外宣布,我國首個自營超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累計生產天然氣超100億立方米,生產凝析油超100萬立方米,其中2024年天然氣產量超32億立方米,連續3年產量在30億立方米以上,持續保持高產穩產運行狀態。
“深海一號”是我國首個自主勘探開發的超深水大氣田,一期工程建成投產后,我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和生產能力實現了從300米到1500米超深水的歷史性跨越,進入“超深水時代”。2024年9月27日, “深海一號”二期天然氣開發項目投產。兩期項目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合計超1500億立方米。
中國海油“深海一號”氣田總監宋金龍介紹,“深海一號”氣田最大作業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達5000米以上,地層最高溫度達到138攝氏度,地層最大壓力超69兆帕,相當于家用高壓鍋工作壓力的1000倍,是我國迄今為止自主開發建設的作業水深最深、地層溫壓最高、勘探開發難度最大的深水氣田。
他表示 ,二期項目的加入讓“深海一號”的整體產能持續攀升,與“深海一號”關聯的生產設施規模顯著擴大,現已發展成包含陸岸終端、浮式平臺、導管架平臺群、水下生產系統和長距離海底輸氣管線等裝置的超大規模油氣生產設施集群。
深水是未來全球油氣資源的主要接替區和世界大國爭奪的重要戰略區。全球超過70%的油氣資源蘊藏在海洋中,其中44%來自深水。我國油氣資源最豐富的南海,絕大部分油氣資源隱藏在深水區域。隨著“深海一號”等深水油氣田的陸續投產,我國深水油氣產量已達上千萬噸。
在“深海一號”運營之前,我國沒有自主開發運營超深水氣田的先例,“深海一號”作業團隊幾乎從零開始積累管理經驗。
中國海油海南分公司陵水-崖城作業公司總經理李勁松介紹,作為國內首個超深水智能氣田,“深海一號”除了具備遙控生產等海上智能氣田的基本功能,還擁有海陸立體通訊網絡、覆蓋水上和水下的多型智能監測設備集群。海量的生產數據信息全部接入5G工業物聯網,并通過由衛星、微波、散射等技術共同搭建的“海陸信息高速公路”實時投射到“深海一號”的數字孿生模型上。海上現場操作人員和遠在千里之外的技術管理團隊,都能在“深海云游”一體化管理平臺上及時準確獲知“深海一號”的最新運行狀況;同時依靠模擬“地下氣藏-氣井井筒-水下管匯-生產平臺-外輸海管”的全流程工藝仿真模型,預測深水油氣開采的變化趨勢。
在勘探發現方面,2024年我國成功探獲首個超深水超淺層千億方大氣田陵水36-1,標志著南海萬億大氣區率先實現;在珠江口盆地荔灣4-1構造超深水海域鉆獲一口天然氣井,這是我國首次在超深水碳酸鹽巖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渤海中生界潛山勘探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龍口7-1,刷新了渤海油田天然氣測試產能的最高紀錄;新發現文昌10-3東,展現了珠江口盆地西部中深層天然氣良好勘探前景。
近年來,我國在勘探理論和技術方面持續突破與進步,指導發現了陵水36-1和龍口7-1等油氣田;開發建設方面,流花11-1/4-1油田二次開發項目創新采用“深水導管架平臺+圓筒型FPSO”開發模式,為高效開發中國海域深水油氣田提供全新方案;鉆完井方面,恩平21-4油田成功實施中國首個海上超深大位移井,創造我國海上最深鉆井紀錄和水平長度紀錄,顯著提高油氣田開發效益。
中國海油有關負責人稱,將有序推動更多深水油氣開發項目實施,力爭在實現國內深水油氣產量的持續增長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深海一號”能源站作為深海大型科研綜合實驗平臺的關鍵作用,為發展海洋能源領域新質生產力貢獻更大價值。(經濟日報記者 黃曉芳)
轉自: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