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力度持續加大 行業發展日益規范
支付行業出清提速 累計已注銷近百張牌照
第三方支付行業出清再提速。2025年剛剛過去1個多月,又有3張支付牌照被注銷。這3張支付牌照分別屬于匯明商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匯明商務)、得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得仕股份)、中匯電子支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匯電子支付),備注信息基本為“不予續展(換證)”。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累計被中國人民銀行注銷的支付牌照為99張。其中,在2022年至2024年的3年間,注銷支付牌照總量就達到50張。中國城市專家網智庫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林先平認為,支付牌照數量減少是支付行業進行深度優化和洗牌的一個直接體現。
又有三張支付牌照被注銷
“近年來,隨著支付行業業務日益復雜,行業監管也趨嚴。為了避免出現潛在的金融風險和非法活動,中國人民銀行及其他金融監管部門持續加大對支付機構的監管力度,對反洗錢、賬戶管理等基本合規領域嚴格要求,同時擴展了對支付服務市場的監管范疇,尤其在消費者保護、數據安全等領域。一些支付機構因無法滿足監管要求,或面臨合規、盈利能力等方面的挑戰,選擇注銷牌照或被整合。”林先平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
公開資料顯示,上述3家被取消支付牌照的公司均接到過監管罰單。其中,匯明商務因未按規定向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報告變更事項、未按規定辦理相關備案手續、未按規定公開披露相關事項、未按規定留存特約商戶相關資料、未與特約商戶簽訂受理協議,以及預付卡充值業務不規范等違規行為,被中國人民銀行江西省分行處以33萬元罰款。
據了解,匯明商務成立于2011年,注冊資本為1.02億元。2013年7月,匯明商務首次獲得支付牌照,之后連續三次獲得續展。股權信息顯示,該公司歸屬于上汽集團,其支付品牌為“車享付”,主要為上汽集團的 O2O電子商務平臺車享家提供支付服務,曾推出帶有充值支付和積分兌換等相關功能的會員卡產品。
相比之下,得仕股份接到的罰單更多。早在2022年2月,得仕股份就因違反清算管理規定而被處以430萬元罰款,被責令限期改正。2023年12月,得仕股份又因違反商戶管理規定、違反清算管理規定而接到天價罰單:沒收違法所得242.62萬元,罰款8630.5萬元。
得仕股份官網顯示,該公司成立于2006年10月25日,是上海地區最早取得第三方支付業務許可證的企業之一,主營業務范圍包括預付卡發行與受理、互聯網支付等。
中匯電子支付更是接罰單接到“手軟”。中匯電子支付在2018年就被曝光清算系統故障、重復付款3.6億元。2021年9月,中匯電子支付因違反銀行卡收單業務相關法律制度規定而被中國人民銀行天津分行罰款1399萬元。2023年10月,中匯電子支付因未按規定辦理特約商戶資金結算、未按規定落實特約商戶實名制管理、未按規定設置收單銀行結算賬戶而被中國人民銀行天津分行予以警告,沒收違法所得1328.11萬元,罰款6762.55萬元。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特聘導師柏文喜看來,匯明商務等機構支付牌照的注銷以及支付牌照數量的減少,是當前支付行業在監管加強、市場競爭加劇和技術變革等多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結果。
事實上,近年來,監管部門對支付行業的合規要求不斷提高。“2024年實施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提高了支付牌照申請門檻,加強了對支付機構股東持牌數量、準入門檻、資本要求、合規要求等方面的限制。匯明商務等機構因存在合規問題,如預付卡充值業務不規范等被處罰,最終導致牌照被注銷。”柏文喜對記者表示。
行業整合出清速度加快
記者注意到,在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已注銷許可機構名單中,也不乏主動申請注銷的案例。例如,廣東銀結通電子支付結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結通支付)于2024年11月發布終止支付業務的通知。銀結通支付表示,由于公司業務調整以及優化資源配置的需要,經充分評估,決定終止收單支付業務。同時,銀結通支付已根據《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要求向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申請業務終止并獲得批準。
中國人民銀行官網顯示,該公司支付牌照有效期至2026年12月21日。這意味著,雖然支付牌照尚未到期,但是銀結通支付仍然選擇提前“離場”,成為市場上又一家主動退出的支付機構。
此外,還有多家支付機構發布了終止或暫停業務的公告。比如,上海申鑫電子支付股份有限公司、卡友支付服務有限公司分別于2024年5月、9月發布公告,前者宣布終止支付交易業務,后者暫停原有存量商戶銀行卡收單業務。
柏文喜認為,支付牌照數量的減少,意味著行業內的“劣幣”被清除,留存下來的支付機構在合規性、技術實力和業務能力等方面更具優勢,有助于提升整個支付行業的服務質量和運營效率。
林先平表示,隨著支付市場的不斷發展,大型支付機構憑借技術、品牌和用戶基礎等優勢,占據了更大的市場份額,形成了明顯的馬太效應。中小支付機構在市場競爭中面臨較大的壓力,部分機構因業務萎縮、盈利能力不足而選擇退出市場。
“需要強調的是,從行業發展的角度看,支付牌照數量的減少并不意味著支付行業服務質量的降低。相反,這有助于提升支付行業的整體實力,推動行業向更加健康、規范和有序的方向發展。同時,這也促使支付機構積極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嘗試創新支付產品和服務,以滿足市場和用戶日益多樣化的需求。”林先平說。
業內人士認為,市場退出力度加大,帶來的是競爭格局走向優化、行業整合度越來越高。支付牌照數量逐步減少,成為必然趨勢。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表示,未來,支付行業的馬太效應仍會加劇,頭部機構把持商戶、流量優勢,利用先進的技術不斷投入研發并迭代產品及服務;中小機構或成為頭部支付機構的服務商,尋找細分賽道做一些“小而美”的業務,以自身的優勢資源稟賦在行業內謀得一席之地。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