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學研用協同創新 破解冰雪裝備“卡脖子”難題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2-24





    亞冬會國產雪板靠“硬核材料”突圍


    產學研用協同創新 破解冰雪裝備“卡脖子”難題


      在剛剛結束的第九屆亞冬會上,亞布力滑雪場迎來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越野滑雪等項目的激烈角逐。在本屆亞冬會中,裁判員、醫療隊所使用的國產雪板表現亮眼,這也是中國冰雪制造企業首次為國際賽事提供核心雪具。


      業內人士指出,國際品牌形成的賽事滑雪裝備壟斷局面已被打破,這一現象既彰顯了中國冰雪裝備產業的強大實力,也為雪具品牌產學研用協同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更輕、更耐用、更具爆發力 國產雪板材料創新大放異彩


      “我們有多款冰雪運動裝備與亞冬會組委會簽約,涵蓋雙板、碳纖維滑雪頭盔等類型。”日前,冰雪歡騰體育裝備科技(哈爾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冰雪歡騰”)總經理胡照會告訴記者。


      為何國產雪板能在第九屆亞冬會上嶄露頭角?答案在創新。


      “傳統雙板一般使用木芯制作,但木頭是天然材料,是雪板制造中的不穩定因素,因此品牌從之前的單木芯研發到雙木芯、混合木芯,都是為了解決雪板的穩定性問題。”胡照會介紹,“此次亞冬會我們提供的雙板首次融入多項航空航天技術,而且性能穩定,可設計性強。”


      胡照會告訴記者,“我們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團隊經過上萬次實驗后,研發出的航空高彈復合芯材,摒棄了傳統的木芯技術,讓冰雪裝備在性能和壽命上實現質的飛躍,使雪板更輕、更耐用、更具爆發力。”


      值得一提的是,與大多數運動裝備一樣,由于各種復雜因素,雪板也需要“中國定制”。胡照會告訴記者,“國際品牌雪板主要根據歐美使用者的身材、比例、發力點設計,中國運動員可能難以充分發揮其性能。因此,冰雪歡騰技術團隊在為國家隊設計競技雪板時,正在嘗試賦予雪板中國特色,將雪板‘本土化’。”


      亞冬會組委會市場開發部副部長史俊煜表示,冰雪歡騰依托于哈工大航天材料與科技研發成果,為亞冬會賽事工作人員提供冰雪裝備,是本土品牌首次為國際綜合賽事提供冰雪器材的一次突破和嘗試,是展示本土滑雪器材裝備實力的重要機遇。


      事實上,越來越多中國冰雪企業正在以創新之名登上國際舞臺,如安踏定制的搭載自研高性能防水透濕材料的領獎服、可通過傳感器分析滑雪者動作數據的滑雪服等。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經形成15大類冰雪裝備器材產品體系,基本實現了從頭到腳、從個人到場地、從競技比賽到大眾運動的全產業鏈冰雪裝備器材。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國內企業對冰雪裝備研發的投入持續加大,中國冰雪裝備市場長期被國際品牌壟斷的局面正在逐步得到改變。


      北京體育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宋赫民表示,長期以來,我國冰雪產業特別是裝備制造領域以代工貼牌為主,沒能建立起有足夠影響力的品牌形象。而冰雪經濟的長期良性發展,離不開品牌的塑造,相關企業應借助亞冬會等國際舞臺,進一步建立中國自主品牌良好形象,以高質量的產品打入全球市場。


      加強資源整合共享 產學研用協同發展成為破局關鍵


      冰雪裝備是冰雪經濟的基礎保障。有專家指出,盡管國產冰雪裝備在部分領域已與國際品牌實現“并跑”,但高端市場仍相當程度依賴進口。國產品牌仍有進步空間。有觀點認為這主要歸咎于起步晚,但業內人士指出,起步晚并非核心問題。


      “滑雪板、固定器、雪靴在這幾十年的發展中,生產工藝、產品材質、生產設備都沒有很大的變化,國產品牌并不存在所謂的‘起步晚’。”梅州晟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巧輝告訴記者,最核心的問題是國內品牌與國際品牌在市場競爭中長期處于下風,國內市場暫時也不大,大部分企業經濟實力較弱,在產品、生產設備等開發創新投入上不足。


      在此背景下,產學研用協同發展或許為行業指明了方向。


      黃巧輝進一步分析,“未來國產品牌要實現彎道超車必須要從材料、生產工藝上做出變革。實際上,要做一款競賽裝備,首先需要解決原材料問題,目前主要原材料需要進口,有些用于比賽的材料是品牌與材料商聯合開發,國產品牌訂購時會存在‘卡脖子’問題;其次是生產設備,板底與邊刃的打磨設備動輒幾百萬元,國內大部分工廠都沒有;再次,每一款裝備開發都需要優秀的運動員參與并反復測試調整,而產學研用協同發展剛好能‘對癥下藥’。”


      晟輝科技曾與北京化工、中國航天703所一起做了一個滑雪板新材料及輕量化的研學項目。黃巧輝認為,“對于體量較小的公司來說,與相關專業高校、品牌生產商緊密聯合,產學研用協同發展十分重要,能夠從研發、設計、生產、使用端形成閉環,解決很多實際問題。”


      “在整個亞冬會雪具設計過程中,哈工大為我們提供了相當多的幫助,從材料配比、技術討論等軟件支持,到產品測試、實驗室等硬件支持。”胡照會告訴記者,“而我們公司的長處正是新材料研發,拿此次亞冬會雪具來說,我們在研發出新材料后,進一步完成雪板結構等設計,形成產業閉環。”


      有觀點指出,我國科技創新正處在實現戰略性轉變的關鍵時期,科技創造力比制造力更加重要。如果前沿技術能夠與市場需求相連接,或者由市場需求引導前沿技術的研究方向,將對整個產業的發展產生十分顯著的推動力。但現階段,冰雪裝備產業中的中小個體想要實現產學研用協同發展仍然面臨挑戰。


      一位主營護具及固定器材料開發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我們有考慮過與高校或研究機構合作,但他們的理論研究與產業實踐相距甚遠。比如最終產品可能出現成本較高、不能量產等問題,研發周期也比較長。學校可以停留在基礎理論,但企業需要經濟發展,因此只有立足于成熟、可實施技術基礎上的項目才能滿足當前的產業需要。”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一方面,目前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檢測方法,且有實踐經驗的高素質冰雪裝備人才仍有不足。另一方面,合作平臺與機制仍不完善,企業、相關技術人員與科研機構等亟需更多的協作機會。(記者 劉元)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