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強創新研發與知識產權保護,機器人產業向“新”而行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3-03





    加強創新研發與知識產權保護,機器人產業向“新”而行——

    鍛造鋼鐵“智”軀 鑄就“銅頭鐵臂”


      機器人產業“火熱”延續。“天工”人形機器人實現134級階梯穩步攀登,成為全球首例可在室外連續攀爬多級階梯的人形機器人;各大景點持續“上新”外骨骼機器人,幫助行動不便的游客更好體驗游玩樂趣……近段時間,我國機器人產業持續引發社會關注。


      2023年10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培育2家至3家有全球影響力的生態型企業和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目標。北京、江蘇、山東等地出臺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相關政策,致力加快產業技術體系創新突破、培育優質企業、研發高技術高附加值機器人產品。當前,機器人產業涌現出哪些新技術、新業態?帶著這一問題,記者采訪了領域內企業、專家學者。


      人形機器人“大小腦”俱發達


      穩步攀登百級臺階、在雪地中撒歡奔跑而不摔倒、大外力沖擊下仍可保持平衡……近日,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有限公司,下稱具身智能中心)研發的“天工”人形機器人引發“圍觀”。這款能參加馬拉松比賽的機器人有何特長?


      “過去,我們的機器人穩定奔跑速度僅有6公里每小時,如今每小時可達10公里,甚至12公里。”具身智能中心品牌公關負責人魏嘉星介紹,這一可喜的變化,離不開人形機器人“大腦”和“小腦”的持續進化。近年來,具身智能中心聚焦人形機器人面對多樣化、復雜化的場景表現不佳,難以靈活適應多樣化的任務需求,以及難以快速部署和應用多樣化系統等共性問題展開技術攻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目前,我中心已圍繞具身智能、具身操作、運控等方面在國內外積極完善專利布局。


      宇樹科技手握國內外200余件專件,其中發明專利占比超40%,其研發的人形機器人能輕松地跳舞,輕松”拿捏“平衡木、梅花樁;優必選科技積極布局人形機器人全棧式技術,截至2024年6月底,擁有2450余件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相關專利,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智能服務機器人解決方案的研發和商業化應用……越來越多的企業運用創新推動技術革新,以知識產權護航企業發展,助力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向”新“而行。根據有關主體近期發布的全球人形機器人領域上市公司的百強名單,37家中國企業上榜,我國人形機器人創新主體的努力受到了世界的認可。


      外骨骼機器人踐行“科技向善”


      在北京大艾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大艾公司),科研人員正加緊研發,確保外骨骼機器人相關新品按時上市、實現商用。這家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知識產權成果孵化設立的企業,正向著滿足老年人及相關患者的健身、助行等需求不斷前進。


      談及近期火熱的登山外骨骼機器人,大艾公司董事長帥梅告訴記者,這是外骨骼機器人領域創新主體在積極進行場景創新,向著更廣闊的應用場景迅速擴展。


      “運動是為了獲得愉悅,而非痛苦或損傷。”帥梅說,關節保護、運動功能損傷康復等問題困擾著很多人。大艾公司圍繞人機融合多模式混合控制等關鍵技術進行創新,取得系列成果。截癱患者邵海朋穿戴外骨骼機器人走完了全程馬拉松,如今他已經可以在拐杖的輔助下獨立行走;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火炬手楊淑亭借助外骨骼機器人實現了“站立”傳遞火炬的夢想……大艾公司正依托自主創新,用科技實現更多不可能。截至目前,大艾公司在國內外累計提交近50件專利申請,其中發明專利23件,登記計算機軟件著作權8件。


      此外,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也為外骨骼機器人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過去,無論是自主設置還是陪伴人設置,要驅動一款外骨骼機器人產品都離不開手動操作,這對這類產品的受眾來說很不方便。此外,人工智能外骨骼機器人能感知人行走快慢等主觀意愿,實現機器人輔助與人體行為的自適應。”分管技術的大艾公司副總經理邵君奕介紹,人工智能外骨骼機器人在醫療康復、老年護理等領域具有巨大潛力,與人工智能結合能幫助外骨骼機器人實現“動動嘴,機器人就能動起來”及“對個話,外骨骼就能完成任務”。


      “目前,我公司正致力于在'奧運款'外骨骼機器人基礎上進行二次創新,爭取盡快推出更多市場需要的產品,讓外骨骼機器人成為我們的智能'保姆護工'。”帥梅說。


      知識產權護航機器人產業發展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旗下賽迪顧問日前發布的《賽迪顧問“十五五”重點產業落地工具冊--機器人》預測,“十五五”時期,我國機器人產業規模將增長至4000億元左右。可以預見,我國機器人相關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業內人士指出,機器人產業機遇與挑戰并存,建議創新主體用好知識產權,找準研發方向、保護合法權益。


      “目前,機器人領域主要面臨技術、成本、標準這3個共性問題。技術方面,我國機器人產業核心零部件、穩定性等存在不足;成本方面,產業鏈各環節之間協同不足,提高了研發推廣成本;標準方面,存在多種不同規格、不同性能的產品和技術難以兼容等問題,不利于機器人產業進一步發展。”魏嘉星說。


      魏嘉星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離不開知識產權助力。“知識產權能夠從激勵創新、促進數據的共享和運用、保護落地應用的創新成果、促進標準的制定、提升標準的科學性等多個方面,助力解決當前機器人產業面臨的難點問題。”


      帥梅表示,當前,機器人領域創新主體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還不夠強,專利代理機構水平也參差不齊,難以滿足企業需求。“我們期待,相關部門能為企業提供更多知識產權專業指導,幫助企業綜合運用專利和商業秘密保護創新成果,推介優秀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經驗,助力企業創新創造活力不斷迸發,機器人產業進一步發展。”(記者 趙俊翔)


      轉自:中國知識產權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