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環境產業如何開好局、起好步?日前,在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主辦的“2025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上,業內人士聚焦“拓展環境產業增量市場 探尋海外新機遇”主題,圍繞環境產業發展現狀與挑戰、海外市場開拓、AI+環保、未來發展趨勢等展開深入交流。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突破15萬億元。“要實現15萬億元規模產業目標,意味著未來六年節能環保產業年均復合增長率將在7.0%~8.0%之間。面對新的產業形勢,尋找市場新增量是推動環境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環境商會會長、清新環境總裁李其林表示。
市場新增量何在?在李其林看來,探尋內生外延新路徑,一是探索再生資源循環利用、新型污染物監測與處理、新能源交叉板塊等新興應用場景市場,二是拓展廣闊海外環保市場,三是數字賦能產業提質升級,推動數字化與生態環境產業深度融合,以數智化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水平。“行業需以技術破壁、模式重構、生態共建為核心,在變局中開新局。”
“過去,環保行業主要依賴需求側拉動市場,導致市場分散、競爭力不足,未能形成具有顯著技術產品優勢的企業。如今,存量市場逐漸飽和,而創新驅動的增量市場為環保行業帶來了重要機遇。”金科環境董事長張慧春指出,在“雙碳”目標引領下,資源化趨勢正推動環境產業從傳統的為第一、二產業提供節能減排支持的“靜脈產業”,向驅動綠色發展的“動脈產業”轉型升級,為行業注入新的增長動力。
值得關注的是,與會企業紛紛表示,在全球化浪潮下,海外市場為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意味著廣闊的增長空間與價值增量。
近兩年,環境企業積極布局,海外中標信息不斷傳來。例如,北控水務中標塞爾維亞污水處理EPC項目;中信環境技術中標中國石油(哈薩克斯坦)阿克糾賓項目;清新環境與東方電氣集團國際合作有限公司共同簽署越南那陽二期電廠脫硫島設備采購合同;金科環境與土耳其水務公司簽署合作協議,推廣新水島市場;瀚藍環境收購泰國垃圾焚燒項目;中蘭環保成立了海外事業部,積極布局海外市場。
“在出海方面,北控水務經歷了從資本出海到技術與產品出海多個階段,不斷創新出海模式。”北控水務集團副總裁冒建華介紹,針對海外市場普遍存在的標準差異和客戶選擇習慣等挑戰,北控水務抓住“產品出海”和“標準出海”兩大核心,依托北水教育打造開放式創新平臺,一方面推動技術轉移,開發本地化產品;另一方面聯合開展環保人才培訓,建立本地化人才庫,真正實現“讓本地人做本地事”,從而在海外市場扎根并實現可持續發展。
不過,業內人士也指出,盡管出海熱度持續上升,但環境企業出海仍處在起步階段。企業“走出去”不僅僅是簡單的市場拓展,更需要有清晰的戰略規劃。
中蘭環保董事長葛芳表示,面對廣闊的海外市場,中國在環保技術和工程應用方面已積累了豐富經驗,具備強大的競爭力,出海的關鍵不是低價競爭問題,而在于要堅持長期主義。近年來國家對民營企業發展的重視和支持極大地提振了企業信心,企業自身也需要不斷增強實力。“十五五”期間,行業將迎來大量機遇。保持信心、持續修煉內功至關重要。只有那些深耕專業領域的企業,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抓住新的機會。
益普索中國董事長兼CEO劉立豐指出,中國環境企業從“走出去”到“走進去”,要長期規劃、徐徐圖之;堅持技術創新為王、搶奪標準制定話語權;要理解市場,不打無準備之戰;建立信任,堅持本地化;堅持長期主義,建設世界知名環保名牌。他認為,未來3-5年,東南亞產業升級、中東“藍色經濟”、東歐綠色轉型等將為中國企業提供結構性機會。出海下一程,要堅持長期主義,致力于技術深耕、金融創新和本土融合。
環境商會秘書長馬輝表示,當前環境產業進入新階段,正在經歷深刻變革,環境企業要堅定信心,直面困難,擁抱新科技,同時結合發展趨向,積極尋找新增市場,形成正向積極閉環。“相信產業將在雙碳目標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中展現出更大作為,這個過程中也會涌現一批全球領先的環境企業。”馬輝說。(記者 班娟娟)
轉自:經濟參考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