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提請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健全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制定創新藥目錄,支持創新藥發展。多位代表委員認為,中國創新藥正從“跟跑者”逐漸向“領跑”梯隊靠攏,特別是在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細胞與基因療法等前沿領域,一批展現出卓越療效的創新藥物正蓄勢待發,全球醫藥市場正迎來“中國時刻”。
敢于重金投入研發 中國創新藥厚積薄發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飄揚表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為公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恒瑞醫藥目前累計研發投入超過400億元,已在國內獲批上市18款1類創新藥,涵蓋腫瘤、自身免疫、心血管與代謝等高發疾病領域。
創新的喜悅也發生在港股上市公司康方生物的身上。據介紹,目前康方生物已獨立自主研發出超50個創新候選藥物(包括11個雙抗/多抗/雙抗ADC),并全部擁有全球知識產權。已有23個候選藥進入臨床試驗,6個產品進入商業化階段。值得一提的是,康方生物已有2款全球首創的腫瘤免疫雙抗獲批上市。
若將創新藥研發看作是建造一座摩天大廈,中國醫藥行業在過去20年,從打下根基時的艱難摸索,到一磚一瓦的積累,再到如今建筑主體快速攀升,雖然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差距,但已逐漸接近。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畢井泉表示,2015年以來的十年間,中國上市的創新藥物數量已多達500余種,這一速度的提升令人矚目,而且藥物的質量也有了顯著提高。尤其近年來,中國創新藥物研發已經吸引了眾多跨國公司的目光。
全國政協委員、貝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丁列明表示,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迅速,正從“跟跑者”向“領跑者”加速邁進,特別是在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細胞與基因療法等前沿領域,一批優秀的本土企業正在快速崛起,并逐步參與全球競爭。
國際話語權增強 生物醫藥企業積極“出海”
我國生物醫藥行業正在加速邁向源頭創新。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子刊近期發表文章指出,截至2024年1月1日,中國醫藥企業管線的創新產品數量,從2021年7月的2251款增至4391款,增長近1倍,同類首創產品從418款增長到836款,增速達100%。
中國創新藥已成為全球醫藥行業新焦點。2025年以來,我國已有近10家醫藥企業敲定10億美元級別的合作大單。華泰證券數據顯示,截至2月18日,2025年國產創新藥的對外授權交易數量已達22項,同比增長29%;披露的交易總金額為101.83億美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反觀全球市場,同期共發生創新藥交易110項,數量同比增長3%,但披露總金額為199.73億美元,同比下降14%。
一批本土企業已具備與全球同行競爭的實力。畢井泉表示,跨國藥企對我國自主研發創新藥的認可度顯著提升。其更積極主動地尋求與中國企業合作,大量創新藥成功實現海外權益轉讓,我國醫藥產業已從以往單純的許可引進模式,逐步轉變為許可引進與對外授權并行的新局面。
正因國際話語權的逐步增強,一種新興的NewCo(即通過新成立的公司進行海外授權和資源整合)模式正成為中國生物醫藥企業“出海”的新路徑。借助這一模式,企業能夠吸引海外基金注入,搭建國際化管理團隊,并通過海外上市或收購等方式實現資本退出。2025年1月,諾誠健華攜手康諾亞與Prolium Bioscience達成許可合作,授權Prolium開發和商業化CD20×CD3雙特異性抗體ICP-B02,交易總金額達5.2億美元。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表示,美國市場是當今全球最大的創新藥市場,也是全球創新藥企業實現價值轉化的核心“橋頭堡”。鑒于國內創新藥企的整體規模仍然相對有限,借助成熟大企業拓展國際市場,不失為一種切實可行的途徑。
人工智能加持 AI制藥將重塑行業格局
醫藥研發界廣為流傳的“三十定律”,即需耗資十億美元、歷經十年漫長周期,且成功率僅為十分之一,一直是該領域難以逾越的壁壘。AI制藥的出現,為破解這一傳統“魔咒”帶來了曙光。
慧博投研研究報告顯示,AI制藥通過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技術參與藥物開發的各個環節,縮短了研發周期,提高了研發成功率,降低了研發成本。例如,AI技術能將分子發現時間由傳統手段的2年降至11個月,總費用從4.14億美元降低至20萬美元。
悅康藥業集團董事兼藥物研究院院長宋更申介紹,悅康藥業憑借AI技術深度剖析海量生物醫學數據,高效篩選出RSV(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潛在靶點,此過程相較于傳統篩選方法,時間效率提升了80%。目前,該集團研發的mRNA疫苗YKYY025注射液已順利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臨床試驗批準。
AI制藥的應用領域不僅限于生物醫藥,也為中醫藥創新帶來了革命性變革。
“在人工智能爆發式成長的過程中,醫藥工業也要抓住這個機遇,從系統布局、科技支撐、轉化應用等多個維度全面提升醫藥工業的高質量發展。”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看來,以DeepSeek為代表的深度推理人工智能模型,將賦能醫藥工業,為制藥企業帶來從研發、生產、流通到終端消費全鏈條的質量提升。(記者 梁倩 熊琳)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