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政策紅利與科技創新的雙輪驅動下,正成為激活內需增長的關鍵力量。國金證券研究所近日發布《海洋經濟聯合專題:掘金深藍,向海圖強》報告。報告指出,海洋經濟在消費領域催生了一系列新場景,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海洋漁業在保障國家食物供給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從“淺海圍欄”到“深藍牧場”,我國海洋養殖空間開發潛力巨大。未來,這一領域不僅將加強食物供給保障,更將帶動裝備制造、冷鏈物流、海洋科技等萬億級產業鏈集群崛起。
海洋經濟穩步增長
報告指出,2023年我國海洋經濟呈現強勁復蘇態勢,海洋生產總值達99097億元,同比增長6.0%,高于國民經濟增速0.8個百分點,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升至7.9%,拉動國民經濟增長0.4個百分點。從細分產業來看,海洋制造業增加值29861億元,增長7.0%,高于全國制造業增速2個百分點;海洋服務業增加值58968億元,占比近60%,其中交通運輸業、旅游業分別增長8.5%、10.0%,成為經濟增長重要拉動力;海洋能源、食物和水資源供給能力穩步提升,優質海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提高,海洋水產品產量超3500萬噸,同比增長近3%,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數量達到169個,比2022年增加16個,沿海各地深遠海養殖裝備制造和投產運營不斷取得新進展。
國家正通過頂層設計優化海洋經濟布局,《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明確提出“積極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沿海省市如浙江、廣東等地密集出臺《“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深圳市海洋發展規劃》等,聚焦海洋新興產業培育與傳統產業升級。同時,深海探測、海水淡化等關鍵技術突破,為產業結構向“三二一”優化注入科技動能。
在政策扶持下,各地積極布局海洋產業項目。廣東海洋生產總值連續29年居全國第一,2023年達18778.1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3.8%。廣東持續做好現代化海洋牧場海洋資源要素保障工作,2023年廣東現代化海洋牧場開工項目達40個。浙江海洋經濟實力也穩居前列,浙江出臺的《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對全省海洋經濟發展做出整體謀劃,以“一環”引領、“一城”驅動、“四帶”支撐、“多聯”融合思路,構建全省全域陸海統籌發展新格局。
“藍色糧倉”夯實食物供給安全
在保障國家食物供給安全的戰略布局中,海洋漁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報告指出,海洋漁業是我國漁業經濟的重要支柱,2023年漁業總產值達到1.59萬億元,同比增長4.5%。海水養殖在海產品的產值中占比為65.2%,較淡水養殖在淡水產品的占比來看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此外,我國海洋養殖空間開發潛力巨大,當前近海養殖密度已達環境承載力上限,而深遠海可利用養殖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全國已建成重力式網箱2萬余口、桁架類網箱40個、養殖工船4艘,深遠海養殖水體達4398萬立方米,產量39.3萬噸,較“十三五”初期增長2.4倍。
在政策層面,《關于加快推進深遠海養殖發展的意見》明確將深遠海養殖定位為“藍色糧倉”核心載體,要求重力式網箱布設在水深15米以上海域,桁架類網箱及養殖工船需在離岸10公里或水深20米以上區域布局。廣東、福建等地率先探索“海洋牧場+海上風電”融合模式,如南澳縣規劃深水網箱養殖面積達9800公頃,其中大唐勒門風電場周邊海域5790公頃將用于“網箱+風電”立體開發。
技術突破推動養殖空間向離岸延伸。全球首艘10萬噸級養殖工船“國信1號”搭載智能投飼、巡檢機器人等裝備,實現“船載艙養”技術突破,單船年產量可達3700噸。“深藍1號”在黃海冷水區域開展三文魚養殖,突破離岸120海里養殖極限;“湛江灣1號”深遠海養殖平臺則實現1500米水深裝備化養殖,單口網箱年產量超50萬斤。這些現代化裝備極大地提升了優質海產品的供給能力,2023年海水養殖產量同比增長5.7%。
此外,近年來,我國在核心品種選育上取得突破。浙江“甬岱1號”大黃魚、福建“富發1號”大黃魚、海南“晨海1號”金鯧魚等新品種生長速度提升至20%以上。湛江建成全國最大水產種苗基地,擁有480家種苗場,攻克36種水產動物人工繁育技術,年供苗量占全國30%。不過,深遠海養殖仍面臨品種單一化問題,目前90%產量集中在大黃魚、金鯧魚等少數品種,高值品種如大西洋鮭、軍曹魚的種苗研發仍需加速。
水產品加工率逐年提升。湛江建成30萬噸級中心冷庫,推動金鯧魚加工成魚柳、魚排等10余類產品,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冷鏈物流體系日臻完善,天津南港30萬噸海水淡化項目配套建設智能冷鏈系統,實現從養殖到終端的全程溫控。與東盟共建“藍色糧倉”合作示范區,在印尼、越南推廣“深水網箱+冷鏈物流”模式,帶動國產裝備出口增長。
從“淺海圍欄”到“深藍牧場”,海洋養殖正成為中國海洋經濟最具潛力的增長極之一。在政策紅利與技術創新的雙重驅動下,這一領域不僅將加強食物供給保障,更將帶動裝備制造、冷鏈物流、海洋科技等萬億級產業鏈集群崛起。(記者 王佳儀)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